最新网址:www.bquge.cn

第三章王懿荣暗访彰德府狐仙洞夜放七彩虹

龙骨的发现震惊了整个文化领域,就连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了它的价值。民间传言龙骨乃上天赏赐之物,没有渊源是绝对不可能到的,因此,一时间洛阳纸贵,龙骨价格飞涨,而采买龙骨之事也仅仅限于在达官贵人、商贾买办之间流传。那时候,龙骨作为达官贵人养生治病神药,价钱越炒越高,普通老百姓只能望而生畏。而无论商界政界还是民间,很多人不懂得它的历史价值,

光绪二十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因病到同仁堂就医买药,那医生望闻问切之后便给他开了药方,其中就有龙骨。当时,吃药配得起龙骨的也只有达官贵人之流,这祭酒虽官职不大,但俸禄较高,结合他的病情五心烦热,夜不能寐,而龙骨具有清心安神,宁静助眠之功效,所以老医生给他配了龙骨。这王校长回到家里,感觉这药物颇费银两,心想是何等药物如此昂贵。于是先查看了药方,又对照药方核对药物,此时,发现所谓的龙骨上清晰可见一些字迹或符号。这王懿荣,毕竟是国子监祭酒,博学多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见多识广,对我国的文字如:篆、隶、楷、行、草及金文、蒙古文、回文等颇有研究。他一见龙骨上的符号,顿时来了精神,对照过去自己熟知的一些文字,想确定这到底是什么语言。这时,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国子监学士欧阳儒曾提到过让他帮助辨认天书一事,他当时没有在意,随便找了个借口拒绝了。如今想起此事,立即派人把欧阳儒找来,让他帮助辨认。这欧阳儒进门一看,果然与十年前马巡抚让他看的符号相似,但又不是完全一样,有个别符号好像一致。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校长(祭酒),这王校长沉思片刻,说道:如果说这些东西是在河南彰德府发现的,那么可以肯定这不是少数民族的文字,应该是汉族早先的文字体,具体是哪朝哪代的文字,我们不得而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字的演变也由浅入深,相比于小篆,现在的楷书就非常成熟。那么,小篆之前是什么文字体呢,我们的祖先究竟使用什么样的文字。《史记》对夏商时代的记录较少,那个时候用的是什么文字呢,不可能仅仅是结绳计数吧。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告诉欧阳儒,欧阳儒也是非赞成他的意见,一系列的疑问在国子监这两个大学问家的脑海里反反复复。如果能弄清这些事实,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探索和发展将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想到这里,二人当即决定寻根问底,要对这些文字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要收集这些散落民间和医馆的龙骨片,组织人员进行专题研究。其次,有机会要亲自到河南彰德府实地探寻、考察。他向欧阳儒询问了一些关于原两广巡抚马丕瑶的有关情况,得知马丕瑶已告老还乡,现住河南彰德府本宅。于是,决定亲自动身,先去彰德府了解一下情况。

彰德府距离京城一千余里。那时候还没有火车,只有相对宽阔官道,如果乘坐马车,最快也要三四天时间。而这次行动,他不想惊动更多的人,只是带上儿子王崇烈,这样既能使本次行动保密,又能在关键时候相互照应,所谓上阵还是父子兵。这王崇烈也非等闲之辈,文武全才,身体矫健,在京城兵部任职,与原兵部侍郎马丕瑶有一定的关系,带上他,还能消除马丕瑶的戒备心理。父子二人择日出行,驱车前往。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保定府地界又刚刚下过大雪,车马难行,行动缓慢,一天下来才走了一百多里。好在三日后车过定县,路面平整,又遇北风相助,顺风南下,两日便到达彰德府。驿馆住下,一不报官,二不伸张,稳稳休息一日,次日便驱车前往彰德府安阳县西蒋村马府拜访。这王懿荣比马丕瑶年龄较小,过去虽同朝为官,但无甚交情,只是彼此熟识。而他的儿子王崇烈,曾经是马丕瑶马侍郎的手下,关系自然非同一般,见面后倍感亲切,好酒好饭招待。席间,王懿荣向马丕瑶说明来意,并表示此事关系历史渊源和文字演变,意义深远。马丕瑶也是一代名仕,自然知道此事的意义,便将发现龙骨之事如实相告,并承诺可以在人财物方面支持王懿荣深入考察研究。当天,便留下二人在府中居住,此后几天也不再去驿馆休息。

再说这小屯村根生,自从得了龙骨与张财主之女成亲后,每日里喜不自禁,干活更加积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辍劳作,辛勤耕耘。妻子见其日日辛苦,知道他还藏有不少龙骨,劝道:你这样辛苦劳作,也仅仅顾得了吃喝,何不把你珍藏的龙骨卖了换钱,我们可以再置买一部分土地,找个长工耕种,你只要在家左右打点一下即可,也不用每日劳累。根生觉得她说得在理,于是便委托她向岳父大人表明心意,对机会再出手几块。这几天,恰逢王懿荣父子在洹河边、小屯村附近寻访,根生听说后,便和岳父商量,把王懿荣父子请到家里,拿出几块让他们辨认。王家父子一见,喜出望外,想不到这么快就有收获。于是,谈好价格,公平交易。事后,王家父子简单问了一下他们从哪里得到的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有可能关系到历史变迁的考证问题。告诉他们,再有了这东西,不可轻易卖给商人,要他们为自己留着,以便将来作为历史研究之用,并叮嘱道:再发现了这东西可以直接到安阳县西蒋村的马府变卖,那里有多少收购多少。

根生从王懿荣这里得到了很多钱,也是一时财迷心窍,忘记了母亲曾经叮嘱的“事不过三”的教导,当天晚上,也不告诉任何人,一个人拿着挠钩单独来到狐仙洞旁,准备再次取回龙骨。就在他弯下腰准备探手进洞时,突然看到一条彩色的巨蟒从洞里跑出来,张着大口就要扑向自己。他转身就跑,跑了几十步感觉身后并无异样,于是强打精神停下来,回头望去,但见刚才的狐仙洞口金碧辉煌,一座庞大的府邸五彩缤纷,高大的门户人来人往,进进出出,一条七彩长虹笼罩的门口上方,把府邸四周照耀的如同白日,宏伟壮观,大门外边的广场上停着十几辆马车,有人正在往车上搬运东西。这时,他看到一位似曾相识老人在众人簇拥下缓慢登上一辆马车,告诉大家把东西带齐,寅时之前要搬到新家居住。随后又见众多的男男女女陆续上车,等到众人到齐后,见那长者挥挥手,车队和人员向着便另一个方向逐渐远去。就在他回过神再看刚才的地方时,发现所有的东西一下子消失,只留下黑蒙蒙的夜色。他突然感到了害怕,慌不择路赶回家里。

第二天天亮后,怀着对昨晚所见现象的疑问,他再次来到狐仙洞附近,想寻找那些车马、人员留下的痕迹,然而,洞口依旧如故,杂草纵生,他再次低头看向洞里,依然发现有三片龙骨留给自己。他反复思考着,昨晚见到的到底是梦是真。回到村里,听人说昨晚洹河边曾有红光闪现,这才确认了自己当时所见,应该是狐仙们感觉此地不能再住,所以搬往新家去了。

他将自己新得的三块龙骨和家里以上珍藏的三块,一并交给岳父,让他和自己一起到西蒋村马府找王懿荣父子卖掉,王懿荣见到他们又有所得,于是问他们是怎么得来的。根生考虑到那狐仙已经搬走,也不再隐瞒,便将狐仙洞发现龙骨之事说了一遍。在场的人员一听,感觉这个狐仙洞大有文章,极有可能是一座古墓,其中或许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于是当即决定,由根生带队,前往现场考察。到达现场后,但见荆棘纵生,荒草连绵,毫无墓塚迹象,所谓的狐仙洞不过是碗口粗的一个洞口,用木棍伸进去感觉里边空间好大。于是,考虑再三,决定挖开土看个究竟,随即找来村里的几个青壮劳力,挖开冻土,下边逐渐呈现出一个方形的墓室,墓室里并没有什么陪葬物品,或许是被狐狸们清理掉了,幸运的是又发现了十几块带有字迹符号的龙骨。这一发现让王懿荣非常高兴,他奖励了所有参与人员,将这次的收获包裹好,高高兴兴地返回BJ。

根据这次彰德府之行,再结合他收集的一千多片甲骨反复研究、考证,他十分肯定地认为,这些所谓的龙骨,应该是我国殷商时期刻在骨头上的一种文字,一种距今为止最早、最原始的体现中华文明的文字。这些文字的所在地彰德府安阳县,应该就是历史上那个殷纣王朝代的都城所在地。他的这些提议,经过后来多位考古学家的研究得到印证,镌刻在骨头上的文字——甲骨文,揭开了中华文字的发展渊源,印证了“古都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的殷商古城事实。他因此也被后世尊称为“甲骨文之父”。然而,这位曾经的校长级的大学者,由于痴迷于甲骨文的研究,不惜散尽家财,收集民间甲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BJ,抢夺文物,践踏文明,王懿荣不堪中华文明受辱,乃引火自尽,结束了自己执着而又辉煌的一生,但他的研究发现,给后世研究中华文明提供了宝贵财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