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quge.cn

我挺后悔看了此书的,因为真不值得看。

本来近期疏于阅读,想从推荐榜上选取一书看看。但一开始我并不愿花太长时间,所以才挑了这标注了“脍炙人口”的书来看。

一来觉得书信应不是很长,看着时间也去不了多久。二是好歹觉得这样的书有一定的数量——十二封,好歹估摸时间是足够的。

但看下来,我便后悔了。因为此书写的内容思想陈旧,实在不合时宜。亏得开头还有人作序赞美,果真在实打实地骗人。

空话比我预期的要多得多,无论写信人是否博学,或者基础事例列举得头头是道,都给我一种“假清高”的感觉,都是扫兴的事。

再者,书信内容谈的内容相互之间关联性不大,涉及内容也多。但写信人却敢写敢说,真的是让我觉得这样的人是怎么混成这副虚伪的样子的?

他自己也在信中谈及他人高谈阔论,基础没打好就四处招摇过市的令人不耻的行为。可他自己在自己信中数落他人就算清高了?这点令我看着发笑。

可能作者本人也不知觉觉得自己是保持清醒中立的人了,但看了一下时间,我倒觉得这人八成是虚伪的小人。

写信人和当时代的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确实没什么两样。谈的事说的话,总喜欢摆出很长的一些内容来给自己装饰,自己却不自知轻浮和虚伪。

也罢,那个时代的人,能有写信人这般好歹沾到点学识的人确实也不是很多。就让这虚伪的小人瞎吹嘘吧~

另外,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最近看的黑料多了,对国外的印象几近是负数了。

尤其是对于那些制造了大屠杀的侵略者鬼子所在的国家,我是真的产生了难以抑制的苦大仇深的愤恨,自然是见不得有人对这倭国有任何赞美之词的。

但我却明晃晃看着信中写信人对倭国的赞美,属实让人觉得犯恶心。

想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教训,在写信的作者看来是可以无底线去忽略和践踏的。

于是接下来,我因对写作者本人的印象直落千丈,看书也就当作是虚伪者的夸夸其谈了。

虽然书信是很私人的事儿,可照着书中开头所说,那就相当于是公开信了。

而作为公开书信,内容却是夸赞侵略者和那些历史上的强盗,把当时的中国贬落到几近一无是处,难免误导人。

看来,这朱光潜不是老眼昏花就是和写信的孟实一样,都是伪君子真小人。否则,推这么一个小人的书信又是意欲何为?

此前看过的书里,也有谈到过所谓的“圈子”。想必这也是朱光潜推荐孟小人的原因,圈子误人果然真有其事。

当然,除了我这些个人的主观因素之外,这本书也没啥特别的。我唯一有个小小的困惑,就是想不通这书怎么会打上“脍炙人口”标签的?

写信人除了没啥底线地阿谀奉承,也并非一无是处。好歹也是能混到有人给他出书的,至少还有点可以说得上话的地方。

至少在一些理性理论上,他脑子还算转得快。但这样的聪明劲儿却使错了地方,也的确活该被骂。

闹了半天,我或许该冷静一下看待这本书为什么会存在的背后原因。

过去有一段时日,在网络上看了不少关于声讨公知的消息,我也渐渐觉得脾气暴躁了些。

以前通信不畅,能接收到的信息确实很少,所以辨别的能力不够强,经常容易收到其他不实内容的煽动与蛊惑,然后跟着瞎搞事。

现在倒是看清了不少,所以也后悔了不少。虽然有些事情的真实性说不上来,但从以往看到的那些教训上来判断,至少能明白的地方比之前多了一点,这让我觉得挺幸运的。

后来我也想过要不以书信的方式也写写我对一些事情的想法?可是如今看到这般小人披着羊皮写出来的“书信”,也就没了写信的心思。

写信把当下的自己的想法灌输到别人的脑海里,这事做不好真的就是祸害人。

我倒宁愿写写这样的寻常文字发发牢骚,做回本本分分的自己最好了,也快活一些。

另外,写信这事儿,说来也不该有数落他人的不好的地方。所以这书实在令人激动,我也不禁点名骂起人来。

放回以前,我自己说不准会觉得这书信写得还可以。而当下却不会这么想了,也算好事。好在之前自己想明白了一些事,也看清了不少事。

否则还当自己是个“角儿”,那犯傻犯迷糊的事恐怕我现在还会经常做,而且浑然不自知。

最后,让我觉得不爽的地方,在于十二封信后,还拖泥带水夹了长长的一条尾巴。

这已经和书名所说的“十二封信”有很大出入了。所以翻到后面的内容的时候,我只觉得上当受骗了。

若当真仅有十二封信,就不该增加多余的内容。偷偷摸摸往后面加料,本身就不是光彩的事。

所以,从不诚实的基础上出的书,还能教人相信什么?我自是看不起的。

记得中学时候,我还挺喜欢一些关于民国时期的文人所写的书籍了。

或者时不时还会攀附一下“风雅”,去书店里找一两本书看。可是装模作样也很别扭,也就自然没啥好玩的,后续便不再光顾书店。

于是那时读课外书,对我而言完全不现实,但对所谓的“民国文学”的好感还是有的。

可当我真的开始有心思去阅读的时候,看到的就跟所谓的“民国文学”压根就不是一回事了。

不过阅读和接收的内容却是刚好我需要的,路也没走弯。回头看到有关“民国文学”的书,倒是大多讽刺和挖苦民国的。

也难怪历史会让民国衰落败退下去,这也是历史必然。想当初喜欢“民国文学”,大概就是因为民国对社会的压榨和不公导致了那么多的悲剧,才使得文学作品兴起。

毕竟,苦难是可以成就不少辉煌的。

如果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了许多,也倒是看不见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大苦难了。

虽然日常的小苦难和牢骚还是不少,可是真要怪,问题也大多出在自己身上。

其他人也不会闲着没事去干涉你我的生活,我们也都是庸庸碌碌中的一个渺小的角色。

往后看书,我还是挑一些小说看吧,好歹真情实感比这样的虚伪的书信要有趣得多。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