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98年中专毕业季:小七的论文格式与答辩之旅》

1998年的5月,阳光开始变得炽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23岁的小七站在中专生涯的最后一道关卡前——毕业论文格式的整理与即将到来的答辩。

小七所在的中专学校,校园里的树木郁郁葱葱。那一排排的杨树像是忠诚的卫士,见证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与离去。小七的宿舍位于校园角落的一栋旧楼里,房间不大,四张上下铺的床和几张破旧的书桌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

小七学的是化工专业,他的毕业论文围绕着化工生产中的一个特定工艺流程展开。这个选题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确定的,在研究和撰写的过程中,他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然而,当面对论文格式这个看似琐碎却至关重要的环节时,他才发现自己面临着诸多挑战。

5月的第一个星期,小七开始认真对待论文格式问题。他从学校的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厚厚的论文格式规范手册,那手册纸张有些泛黄,散发着陈旧的气息。小七坐在宿舍的书桌前,逐字逐句地研读。

论文的字体要求是宋体,小七在自己那台老旧的打字机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着。他的打字技术并不熟练,每打一段文字都要花费不少时间,而且还经常出错。有时候,一个不小心按错了键,就得重新开始一行。他的舍友们也都在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宿舍里回荡着打字机的哒哒声和偶尔的抱怨声。

小七知道,论文的标题格式有着严格的规定。标题需要居中,字号要比正文大,而且字体要加粗。他反复调整着标题的格式,在白纸上打印了一遍又一遍,只为找到最完美的呈现方式。

除了字体,论文的行距也是一个让小七头疼的问题。规范要求行距为固定值20磅,小七在打字机上摸索了好久才找到设置行距的方法。但每次调整行距后,他又担心会不会影响到页码的布局。

说到页码,小七更是小心翼翼。页码要设置在页面的底部居中位置,而且从正文开始编号。小七在计算页码的时候,总是担心自己算错,他反复核对,确保每一页的页码都准确无误。

在引用参考文献方面,小七也遇到了不少麻烦。他需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列出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等详细信息。他的参考文献来源广泛,有些是从学校图书馆借阅的书籍,有些是从专业杂志上剪下来的文章。整理这些参考文献时,小七发现自己之前在记录一些信息时不够细致,导致现在需要重新查找部分资料。

5月中旬,小七的论文格式基本成型,但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拿着自己打印好的论文初稿,去找他的指导老师李老师。李老师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眼神中透着对学术的敬畏。

小七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李老师的办公室。办公室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李老师正坐在办公桌前批改作业。小七小心翼翼地把论文递给李老师,说:“李老师,我已经按照要求整理了论文格式,但我还是担心有很多地方不符合规范。”

李老师接过论文,仔细地翻阅着。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过了一会儿,李老师抬起头来说:“小七啊,你在字体和行距方面做得还不错,但是参考文献的格式还是有些问题。你看这里,作者名字的写法应该是姓在前,名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还有这里,出版社的名称应该写全称。”

小七认真地听着李老师的批评和建议,他的脸涨得通红。他知道自己在细节方面还是不够细心,于是他赶忙回到宿舍,按照李老师的要求对参考文献的格式进行修改。

在修改参考文献格式的过程中,小七发现有些书籍的信息很难获取到完整的内容。他不得不再次跑到图书馆,在书架间穿梭,寻找那些可能被自己遗漏的信息。图书馆里很安静,只有他的脚步声和翻书的声音。他的额头上冒出了汗珠,但他没有丝毫的懈怠。

随着5月接近尾声,小七的论文格式终于达到了比较满意的状态。然而,他还没有时间休息,因为答辩的准备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小七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论文内容。他深知答辩时评委老师们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他必须对自己论文中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数据都了如指掌。

小七的论文主要探讨了化工生产中某一环节的节能优化措施。他首先重新梳理了化工工艺流程,从原料的投入到最终产品的产出,每一个步骤都在他的脑海中清晰地呈现。他在纸上画出详细的流程图,标注出每一个关键节点和可能存在的能源损耗点。

对于论文中提到的节能优化措施,小七更是反复思考其可行性和潜在的影响。他查阅了更多的资料,以确保自己的观点能够经得起推敲。他还设想了评委老师们可能会提出的质疑,比如某一优化措施是否会增加生产成本,是否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等,并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回答。

6月的天气更加炎热,小七的心情也愈发紧张。他开始进行模拟答辩,他的舍友们充当评委。在模拟答辩中,小七发现自己存在很多问题。

当他站在舍友们面前阐述自己的论文内容时,他发现自己的表达不够流畅。有时候会因为紧张而说错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在解释某个概念时变得语无伦次。舍友们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他的问题,阿强说:“小七,你在讲优化措施的时候,语速太快了,我们都没听清楚具体的内容。”小刚也说:“你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总是看自己的稿子,要学会和我们进行眼神交流。”

小七虚心接受了舍友们的建议,他开始对着镜子练习自己的表达。他放慢语速,尽量让每一个字都清晰地吐出来。他还练习自己的眼神交流,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更加自信和专业。

除了表达问题,小七还意识到自己对一些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入。在回答舍友们提出的一些深入的专业问题时,他感到有些吃力。于是,他又重新翻开专业书籍,深入学习那些自己之前一知半解的知识点。

在准备答辩的过程中,小七还遇到了一个意外的情况。他发现自己论文中的一个数据可能存在误差。这个数据是他从一个比较权威的实验报告中引用的,但经过他自己的重新计算和分析,他怀疑这个数据可能在转录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小七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这个数据是错误的,那么他的整个论文结论可能都会受到影响。但如果要修改这个数据,他需要重新进行大量的分析和论证。小七决定向李老师请教。

李老师听了小七的担忧后,对他的谨慎表示赞赏。李老师说:“小七,你能发现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我们做学术研究,一定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你需要重新核实这个数据的来源,如果确实是错误的,那就及时修改,并重新调整你的论文内容。”

小七按照李老师的建议,再次跑到图书馆,查找那份原始的实验报告。经过仔细核对,他发现确实是自己在转录数据时出现了错误。于是,他重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修改了论文中的相关内容,并对结论部分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随着答辩日期的临近,小七的压力达到了顶点。他几乎每天都在复习论文内容,练习答辩技巧。他的睡眠质量变得很差,常常在半夜醒来,脑海中还在想着答辩的事情。

终于,答辩的那一天到来了。小七穿上自己最整洁的衣服,带着精心准备的论文和答辩材料,早早地来到了答辩教室外。答辩教室里已经有几位同学在等待了,他们的脸上都带着紧张的神色。

小七坐在教室外的长椅上,手中紧紧地握着自己的论文。他的心跳得很快,他不断地深呼吸,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他看着其他同学一个个走进答辩教室,又一个个走出来,有的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有的则表情沮丧。

轮到小七了。他深吸一口气,走进了答辩教室。教室里坐着几位评委老师,他们表情严肃地看着小七。小七走到讲台前,向老师们鞠躬问好,然后开始了他的答辩。

小七先简要介绍了自己的论文题目和研究背景,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但随着阐述的深入,他逐渐变得自信起来。他清晰地讲解了化工工艺流程,以及自己提出的节能优化措施的依据和实施方法。

评委老师们在小七讲解的过程中不时地做着记录,他们的眼神专注而犀利。当小七讲完后,开始进入提问环节。

一位评委老师首先提问:“你在论文中提到的这个优化措施,在实际的大规模化工生产中,设备的更新成本是否会过高?”小七早有准备,他镇定地回答:“老师,我在研究过程中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虽然设备更新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但从长期来看,通过节能所带来的效益将远远超过设备更新的成本。我在论文中也列举了一些相关的数据进行论证……”

另一位老师接着提问:“你所引用的这个实验数据,是否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小七回答:“老师,这个数据是来自于一个在行业内比较权威的实验报告,并且我在自己的研究中也进行了部分验证。当然,我也知道任何实验数据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回答老师们的问题过程中,小七逐渐放松下来。他发现自己之前的准备工作没有白费,他能够比较从容地应对老师们的各种问题。

答辩结束后,小七走出答辩教室,他的心中充满了忐忑。他不知道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够让评委老师们满意。他在教室外焦急地等待着结果。

过了一会儿,李老师走了出来,他面带微笑地对小七说:“小七,你的答辩表现很不错,论文内容也比较扎实。恭喜你,顺利通过答辩了。”小七听到这个消息,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笑容中包含着他几个月来的辛苦努力、紧张焦虑,以及最终收获成果的喜悦。

1998年的5 - 6月,小七在论文格式的整理和答辩的准备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与挑战。这个过程不仅是对他专业知识的考验,更是对他毅力、细心和应变能力的锻炼。这段经历成为了他中专生涯中最难忘的回忆,也为他即将踏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