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元凝气丹果然神妙,配合赤云洞的龙脉之气,日精月华,占尽天时地利,再加上运转大品天仙诀,最终令李长青修为猛涨,道行至少提升百年。
他洗净身上的污秽之物,上岸穿了衣袍,感觉呼吸软绵绵的,又轻又细,每一口呼气吸气都无比舒畅,如饮甘露,行路时脚下生风,飘飘欲起,只需轻轻提气,双腿一蹬,整个鲤鱼跃龙门般跳起,得有两三丈高,轻盈似羽,快疾如风。
有趣的是,心神境界也提升一截,比先前更安定中和,不骄不躁,仿若超脱世外一飞鹤,微微闭上眼,稍加收神,内观丹田,眼眸立时升起一片光芒,神凝而气定。
之前要达到这种状态,至少打坐修炼一刻钟,如今随时随地,能凝神入静,忘却杂念,这便是境界差距。
“嗯?”
“石碑?”
李长青收敛心神,意念一动,自觉不自觉地打开眼识深处的神秘空间,又观到那片诡异而神妙的碑林。
三十六块精雕细琢的石碑屹立虚空,似一尊尊从天而降的神灵,盘绕一圈又一圈,隐隐形成太极之状,古老而威严。
每块石碑都刻有文字,来自《西游记》原著,比如第一块石碑刻的是大品天仙诀,李长青将其吸纳融合后,立马领悟了其中诀窍,得菩提祖师真传,甚至在石碑上习得孙悟空的隐身法。
由此可见,这石碑绝非凡物。
“第二块石碑,有文字了!”
李长青惊喜地发现,碑林中第二块石碑上笼罩的雾气渐渐散去,露出一个个金光闪烁的文字,密密麻麻,如同蚯蚓。
原来,石碑和他的道行息息相关,道行越高,看破的石碑也越多。
如今他吞吃培元凝气丹,道行突飞猛进,自然能阅读第二块石碑的文字,照这样下去,修至神仙境界,才可看破所有三十六块石碑,尚久远咧。
李长青迫不及待,凝神内观,一心一意观那石碑上的文字,完全沉浸其中,随着孙悟空的一举一动,进入千年前的幻境。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包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石碑上的文字也被注入活力,忽的辗转腾挪,从碑上囫囵跳下,调皮精灵般地钻入李长青的心识。
心识中的文字越来越多,汇成金色汪洋,碑上的文字越来越少,直至完全消失。
一来一去,李长青的眼识被一轮金色太阳笼罩,仿佛一面无视时空的镜子,能通过去未来,能知大道天机,上演着《西游记》中的幕幕场景。
且说那天生地长的石猴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寻到了三星洞,拜师菩提老祖。
老祖见面问他姓什么,石猴答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一生无性。
一问一答尽是奥妙,讲那石猴“无性”,本为先天一炁,无阴阳无分别,后孕育石卵而出,见风化猴,有了五官四肢,“风”乃出生时禀受的天地之气,五官四肢乃后天六根,随之服饵水食,金光潜息,落入后天阴浊。
说是石猴,实指众生万物。
故而石猴漂洋过海,先去南赡部洲,学做人学了八九年,这叫未成仙先成人,人为万物之灵,造化之要,直通仙道之门。不过石猴和凡夫不同,凡夫做了人便迷,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石猴则一心求道,寻觅长生不老之术,直至寻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这山这洞,不外乎一个“心”字。
其实哪有祖师,哪有山洞,不过是石猴明心见性,悟了本来面目,先天道心而已,此乃万千修行者的第一大关,过之方为修仙者。
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何为空?
那先天一炁,本源大道,空空之性而已。
众生一切心识皆源于此,以六根造就的外相也源于此,故而欲求大道,必往心识根源,空空之处去寻,寻那正觉知,正起念,正思考,正动欲,无形无相,无内无外的不可描述之源头。
悟空寻见了,故能明心见性,随后跟随菩提祖师修炼大品天仙诀,修了三年,已有所成,祖师又传授七十二般变化。说是变化之术,其实依旧是金丹大道,所谓五日为一候,一年七十二候,代表一年气机之变化,也为周天之数,行的正是搬运河车,子午周天之法。
其后又传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乃悟空的看家本领。
十万八千,即十恶八邪,经曰: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
这一个筋斗即是一念,念念间除去后天之恶邪,方得自在逍遥,哪里去不得呢,后来唐僧往西天取经,也要走十万八千,即是此理。
学了本事,悟空却未能圆满心性,依然在人前卖弄自己的神通法术,此为修行者之大忌,故而祖师看破,知道悟空的心性有待磨练,日后难免惹祸,将其赶出了三星洞。
且说悟空回了花果山,知猴子猴孙被一混世魔王欺压,那魔王住在三界坎源山,五行水脏洞,头戴乌金盔,下穿黑铁甲,是个凶恶妖精。
这段情节看似普通,李长青却从石碑文字中悟得玄机,原来悟空代指先天道心,道心一失,便被后天欲心所占,沾惹各般习气欲望,邪魔之性。
脏腑之中,肾为坎水,水主黑,为至阴之水,邪念一起而化后天浊精,乃众生七情六欲之源,故而起名“水脏”。
修仙者首要“断欲除魔”,也叫“斩三尸”,不可使欲心蒙蔽道心,否则便成了凡夫俗子,困于贪欲色欲杀欲,不得解脱。
悟空何等修为,轻轻松松便斩了混世魔王,断去邪欲,唤作“断魔归本合元神”,随后将自家的家当,被抓的猴子带回花果山,归于本来之处,后天返先天,此中尽是修行之理,金丹之要,李长青借着石碑好生领悟,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