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一旁,眼神一亮,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们定会南下劫掠!”
“正是如此,明末的历史便是明证。战事吃紧,国库空虚,唯有加重税赋;然而天灾连连,民不聊生,百姓起义此起彼伏,又需要更多的财力去镇压。”
“结果导致长城内外战火纷飞,最终让女真人有机可乘,篡夺了皇位。”
“崇祯帝,若非生于乱世,或许能成为一代明君。但生于那个悲剧时代,最终只能落得个自缢殉国的悲惨结局。”
学堂内,一片沉寂,只有提及崇祯,秦放的语气中流露出一丝无奈与感慨。
“天启七年,崇祯帝在深宫中静心雕刻了七年的木工之后,他的哥哥将这个千疮百孔的帝国交给了他。”
“仅仅在同年十一月,崇祯便以铁腕手段铲除权宦魏忠贤,掀起了一场清洗阉党的风暴,其决断之果断,仿佛重现了太祖朱元璋的英姿。”
“如果当时去问任何一个生活在崇祯元年的人,他们大概不会相信,这位皇帝将成千古遗恨的亡国之君。”
“在所有人眼中,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兴时代似乎指日可待,然而世事难料,崇祯的结局不过是一场空,只留下一份悲壮的遗诏,令人唏嘘。”
在历史的评价中,崇祯是个固执而多疑的君主。
但秦放却持有不同的看法。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即便是常人也会变得多疑固执,唯有自信者和成功者才能免于如此。”
“崇祯的多疑,实际上是在一系列失败打击下,内心封闭的反映。”
“面对外敌的侵略和内乱的频仍,崇祯竭尽全力却仍感无力回天,他的挣扎,如同绝症患者的绝望。”
“当袁崇焕向他保证三年内能恢复辽东全境时,崇祯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当他满怀期待地服下这所谓的‘特效药’,才发现它不过是一剂空洞的安慰。”
“不仅无助于治疗,反而加剧了他的困境。”
在那个多事之秋,有谁能在连绵的灾难面前保持冷静?
历经欺骗,崇祯末年,即便真有灵丹妙药现世,心已千疮百孔的崇祯又怎能轻易接纳?
何况,也先、俺答、皇太极,哪一个未曾兵临城下?
他害怕成为第二个赵构,哪怕逃离京城,也难逃被史家比作朱祁钰的指责,认为大明的命运或许因此有所转机。
然而,大明的衰败,非一日之寒,内地十八省的根基已被动摇。
即便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出马,恐怕也难以力挽狂澜。
听罢这一切,朱元璋向秦放追问:
“秦先生,崇祯他在遗诏中,究竟说了些什么?”
“我德行不足,招致天怒,致使贼人逼临都城,皆因臣子误导。我死之后,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愿除去冠冕,以发遮颜,任由敌人处置,但求不要牵连百姓。”
即使百年光阴已逝,朱元璋仍能体会到那份遗诏中崇祯皇帝的绝望与无助。
“诸臣误朕!”
这四字背后,隐藏着多少帝王的悲哀。
一个自幼受封为王的人,突然承担起天下的重担,崇祯已经尽力了。
他以保护百姓为己任,至死不渝。
崇祯从一个被培养为藩王的少年,到肩负天下重任,他已经走到了能力的极限,而心中牵挂的,仍是天下苍生。
自古以来,唯有崇祯帝在国破家亡之时,仍挂念着百姓的安危。
秦放长久以来都想知道,康德在阅读到崇祯的遗诏时。
是如何能够心安理得地远赴辽东担任那个角色的,难道他内心就没有一丝羞愧吗?
秦放自然无从得知,当他提及这些时,朱元璋的眼中早已泛起泪光。
不只是朱元璋,他身后的朱标等皇子们也深受感动。
自登基之日起,朱元璋就不停地设想大明帝国可能亡于何位君主之手?
因此,他在皇明祖训中不断提醒后人,不可忽视朝政,不可滥用武力,必须心系百姓。
然而,朱元璋绝未料到,即便他的子孙遵循这些教诲,大明依然难逃灭亡的命运。
究其根本,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然,面对连绵的天灾,王朝的崩溃实属常态。
在无意识中,朱元璋的嗓音已变得沙哑:
“秦先生,这所谓的小冰期,究竟延续了多久?这天气何时才能恢复往日的温暖?”
秦放沉思片刻,随即回答:
“这个小冰期,是在中世纪温暖期结束之后出现的,其持续时间与中世纪温暖期大致相当。”
“气候变迁总是震荡前行,热度持续多久,寒冷也会持续多久。”
在学堂的一角,众人紧张得额头渗出汗珠,却无法直接向秦放揭示真相。
“秦先生,请问那中世纪温暖期究竟延续了多久!?”
十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