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起自己在凤阳的日子,若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就算死也不会选择造反。
秦放却在一旁轻笑道:
“但现实呢?”
朱樉突然插话:
“正如那句老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元璋狠狠地瞪了朱樉一眼,心想大明帝国虽非乱世,但也需防微杜渐。
“这时候,公家的再分配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秦放解释道:
“就是将富裕家庭的财富,合理地分配给那些贫困的百姓。教育,则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咱们得设法让富裕之人多负担一些,甚至全部负担,而贫穷者则尽可能减轻甚至免除负担。”
“这样做,才能让穷人有翻身的机会,同时让富人常怀警惕之心,进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如此,整个村落的产能和效率才能被推向顶峰。”
“贫富不是永久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每家都有存粮,每个孩子都有书读,每位老人都能颐养天年。”
朱元璋紧锁着眉头沉思。
这听起来像是简单的劫富济贫。
这正是朱元璋心中的愿望,但他清楚,实施起来并非易事。
他苦笑着对秦放说:
“秦先生,这样做,难道不会让我变成另一个李自成吗?”
他还清楚地记得秦放曾经给他讲述的明末那段历史。
李自成的初衷是好的,但显然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如果朱元璋也这样冒进,尽管他有信心稳定江山。
但那些士大夫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放弃已经到手的利益。
若因此导致天下大乱,那就得不偿失了。
秦放微笑着回答:
“李自成的做法确实过于直接且粗糙,而且并不可取。但老爷子,您难道忘了吗?我们手中也有工具可以运用。公家资金是哪里来的?”
“不全都是来自我们乡亲们的贡献吗?”
朱元璋缓缓点头,若有所思。
秦放深知,朱元璋所关注的“公家”非同小可,它并非仅仅依靠些许粮食或义务劳动就能维系。
他推测,背后必定有一套原始的税收体系。
在得到‘黄老爷子’的肯定后,秦放含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为何不实行阶梯税制呢?”
此言一出,四周的人仿佛瞬间被点亮了思维的火花。
“何为阶梯税制?”
有人好奇地问。
秦放边比划边解释:
“比如说,老爷子您有十亩地,每年向公家交五十斤粮食;而我只拥有两亩地,却要和您交一样多的粮食,这真的公平吗?”
朱元璋父子互相对视,心中既感公平又充满疑惑。
朱元璋紧锁眉头,试探着问:
“秦先生的意思是,让我交八十斤,而您交二十斤?”
秦放轻轻点头,确认道:
“正是此意。公家应根据每家的家产多寡,征收不同数量的粮食。”
秦放继续解释道:
“这么做,公家不仅能获得重要的数据,如各家的确切收入等,还能在将来制定政策时,利用这些数据来完善决策。这岂不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朱元璋如梦初醒,思路顿开。
他瞬间意识到,若大明朝能据此行事。
对各地的治理力度将大幅提升!
此时,秦放的话语仍在继续:
“咱们村目前仍以小农经济为主,而土地是其核心。”
“官府应彻底清查全村土地,土地非小物,岂能轻易藏匿。”
朱棣在一旁提出疑问:
“但若村民持续开荒,官府账目岂不是又要混乱?”
土地虽不可隐藏,却各有不同。
有的是荒芜之地,颗粒无收。
大明历经元末动荡,荒地无数。
这正是朱元璋不急于清丈全国土地的原因。
既然百姓需开荒,不如鼓励他们行动。
待到全国荒地开垦殆尽,再行丈量不迟。
然而,朱元璋似乎忽略了一事。
等到那时,虽然土地皆已开垦。
但新的地主阶级也将形成,他们甚至可能已与大明官府暗中勾结。
届时,若想重新测量全国土地,所得数据不过仅供娱乐而已。
面对朱标的疑惑,秦放不假思索地答道:
“告诉村民们,以后谁若开垦土地,必须向官府登记。”
“唯有遵循规定开垦的荒地,方能成为私产。”
朱标紧锁眉头,低声询问:
“那若有人不遵命报备呢?”
秦放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酷的笑意。
“权责明晰,不报备者,若其土地被抢占或租金没收,休想官府为其主持公道。”
这意味着,未报备擅自开垦的土地将不再受《大明律》的庇护。
十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