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心中暗喜,面上却不露声色,含泪低头应道:
“儿媳遵命,父皇请安心。”
朱元璋深知,要得到必先给予,将马皇后送回坤宁宫后,他决定让吕氏来负责常氏的后事,以此考验她的能力。
而朱标,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生死别离中,首次深切体会到了离别的切肤之痛。
自幼听朱元璋讲述家族的生离死别,直到此刻,朱标才真正领悟到阴阳相隔的悲痛。
在获得朱元璋的许可后,吕氏泪眼朦胧地走到朱标身边,声音哽咽地安慰他说:
“殿下,姐姐她已经离我们而去了,请您节哀,还需为雄英和允炆着想。”
这番话在旁人听来并无不妥,然而朱元璋却从中听出了异样。
朱雄英是他疼爱的太子嫡长孙,而朱允炆不过是吕氏所出的庶次子,怎能相提并论?
常氏新丧,吕氏便急不可耐地提升朱允炆的地位?
常氏的猝然长逝,让朱元璋的计划变得混乱,他无心理会吕氏,沉着脸离开了大殿。
紫禁城的喧嚣随之迅速散去,宫中的那些喜庆的红灯笼也无声地被摘下。
常氏一死,东宫的实权,不用说,自然落入吕氏手中,未来她甚至可能登上皇后的宝座,母仪天下。
而朱元璋的心中,也被秦放的话搅得不得安宁,思绪纷飞。
天启、嘉靖,这些熟悉的年号在朱元璋的心中翻滚。
年幼的朱雄英,不过五岁,却已显露出不凡的勤奋与才智,仿佛是昔日朱标的影子。
朱元璋甚至以后,有意将朱雄英托付给秦放,以栽培未来之君。
如此‘家风传承’,朱家的皇子皇孙之中,怎么会出了道士和木匠?
突然。
‘夺嫡’二字闪现于脑海,让朱元璋心中一震。
吕氏,区区侧妃,其野心勃勃。
朱标无他妃,常氏一去,东宫之主非吕氏莫属。
她在朱标继位后,必母仪天下。
她那超乎寻常的举动,令朱元璋心生疑虑。
朱雄英与朱允炆年纪相仿,但朱元璋深知,无论天赋或品质,朱允炆皆不及朱雄英。
若非朱允炆的平庸对比,朱元璋也不会寄望朱雄英能成就“三代英主“的美谈。
难道吕氏真有篡位之心,扶持朱允炆取代我的大孙?
这个念头在朱元璋心中闪现,连他自己都不敢置信。
祖训已定,非嫡非长不得继位,朱允炆既非嫡出,亦非长子。
若朱允炆欲登基,岂非违反祖制?
朱元璋心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兄终弟及’残酷的宿命。
在这一刻,连英勇果敢的朱元璋也不禁感到一阵寒意袭来,仿佛亲眼目睹了李世民在玄武门前,亲兄弟间残酷的杀戮。
朱樉、朱棡、朱棣、朱橚四人默默地来到他的面前。
朱元璋目光深沉地望着他们,叹息着问道:
“你们的大哥,他现在何处?”
朱棣垂首低声回答:
“父亲,大哥因大嫂的去世而悲痛不已,儿臣已尽力相劝,但他的心情依旧无法平复。”
朱元璋眉头紧锁,不悦地斥责道:
“荒谬!身为太子,他怎能被个人情感所左右!”
旁边的四位亲王听到这番话,都不禁愣住。
大哥丧偶之痛。
难道连表达哀伤的权利都没有了吗?
他们无法揣摩出朱元璋心中的思绪。
只见他在责骂朱标后,渐渐恢复了平静。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冷静下来。
若是马皇后离世,自己恐怕也会同样悲痛。
每个人的命运都各有定数,生离死别非人力所能抗拒。
今日吕氏的一举一动,无疑是在向他展示其影响力。
而吕氏的命运,全系于他一人之手。
朱元璋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着清晰的认识,自信至少还能活上十五年。
然而,即便如此,他也不禁忧虑。
到了那时,朱雄英和朱允炆这两个孩子。
也不过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他们能否应对皇位的重压,他心中充满了不确定。
在那个关键的时刻。
吕氏身为国母,威仪四海。
而朱雄英,恐怕将沦为任人宰割的牺牲品。
在寂静的乾清宫里。
朱棣等皇族成员,目光焦虑地落在沉思中的朱元璋身上。
他们明白,此刻的沉默,预示着一场重大的决策正在形成。
即便他们此时打断朱元璋,或许只会招来一顿雷霆之怒。
但谁又能料到,朱元璋的怒火,会有何种后果?
忽然,朱元璋心中闪过废后的念头。
他开始推敲这一决定的种种可能。
然而,推演至中途。
他意识到一个严峻的现实:
历代的帝王寿命,他了然于胸。
自己的寿命,在历代帝王中堪称长寿。
但朱标,年轻体弱,疾病缠身。
尽管都是些可以通过调理治愈的小病,
可万一朱标在登基后不久便英年早逝。
若自己废后,朱雄英上位,这天下将会怎样?
那时,唯一能依赖的,便是他的几位舅舅:
常茂、常升、常森,以及蓝玉这位尊贵的舅公。
在年幼君主和疑云重重的朝局下,朱标只能将朱雄英托付给这些可靠的亲人!
十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