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明君 第17章 奏请正德新政疏

作者:一条破板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30 22:22:53
最新网址:www.bquge.cn

雨落在瓦片上,滴答滴答响个不停,而后又顺着雨链进入了排水管道。

书房中的杨廷和望向窗外那不停下着的雨,长长的叹息。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是之前的规矩,怎么听陛下的意思,是想改制?宾之兄,你觉得如何?!”

杨廷和看向坐在自己对面的李东阳,疑惑的问道。

今天下朝之后,李东阳被朱厚照召进宫中,在这个紧要关头,皇帝的态度最为重要,所以放衙之后,他就迫不及待的跑来询问。

李东阳道:“我觉得此法对我们好处最大!”

“宾之兄的意思是?!”杨廷和心中的疑惑更多了。

他是翰林,若是没有意外的话,他就是所谓的储相,也就是内阁成员预备员。

朱厚照的想法是彻底废除这个法子,将内阁阁臣的选举彻底的铺开。如此一来的话,那他翰林学士这个名头就不值钱了。

回想这十几年的读书历程,所求不过就是身居高官,执掌大权,可现在却要将他引以为傲的身份罢休,这让他一时难以接受,就好像前十几年的努力白费了一般。

李东阳道:“我的意思是,应该按照陛下的方法,对内阁进行根本性的改制。

如今的翰林院,大多与刘健有故,即便没有,那也是站在刘健那边的。你我的名声现在已经坏了,想要推你入阁,谈何容易?即便我能推伱入阁,可刘健在朝堂之上,在内阁之中权势滔天。

仅凭你我二人,就想驳斥刘健,谈何容易?若是废除内阁的根本制度,就能让很多不够资格入阁的官员看到希望,到时候,他们肯定会支持我们的新政。

有了这些人的助力,再将你引入内阁,新政的胜算也就大了许多。

况且这新政涉及到的事情极为繁多,没有人支持,孤掌难鸣啊!”

杨廷和点了点头,脸上多了些笑容,

“好,既然这般,那就准备上疏《奏请正德新政疏》!”

李东阳连忙将书桌上的东西全部腾空,取来纸笔,开始书写《奏请正德新政疏》。

这东西两人之前早有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吏治、兵治、民生。

看起来少,但基本上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能涉及到的事情。

由于篇幅有限,所以二人没有在这三大板块上多着笔墨,将重点放在了“内阁改制”上。

第一句便是:“《韩非子》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后面的内容便是对这句话进行各种方向的论证,从而得出一个结果——

内阁之来源,不可拘泥于翰林。

……

两人花了大半夜时间,终于将这封奏疏完成,在签署了两人的名字之后,由杨廷和亲自送往通政司,转而进入宫中,来到了朱厚照跟前。

今天的朱厚照起的很早,将乾清宫乃至整个后宫中的那些舌头清理干净后,朱厚照睡的格外安稳。

一觉醒来,浑身轻松。

在向张太后请安完毕以及用过早膳之后,《奏请正德新政疏》终于来到了朱厚照的面前。

看着眼前这封奏疏,朱厚照轻松的笑了。

“这李东阳与杨廷和两人的办事能力还是极其不错的,这么快就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章程!”

一旁的刘瑾笑呵呵的送上一个马屁:“皇爷,这历朝历代的新政,若是没有天威支持,就实施不下去,这二人想要实施新政,就得让皇爷支持,他们不弄的快一些,要是皇爷变了心思,他们不就白费了?!”

“你这话说的在理!”朱厚照点了点头,随后翻阅起这封奏疏。

目标很明确,内容也很翔实,方法也很清晰。

废除“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潜规则,转而将内阁阁臣的来源放之整个朝堂乃至于整个大明。

甚至还提出了一系列的遴选考核方法,虽然这些方法看起来还有些不太成熟,但好歹也是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接下来就是深化改革了。

朱厚照看的很认真,这上面的内容很对他的胃口。

“这封奏疏不能只让朕来看,你将这奏疏拿到通政司去,让那里的官吏传抄下来,编为邸报,于朝中传播的同时,发放地方,让天下的官都看过来,把这摊子搞的大一点!”

朱厚照将奏疏交给了刘瑾,催促刘瑾去办。

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要把水搅浑,尽可能多的涉及到各类官员。

给他们一个信号,让他们明白,就算他们不是翰林出身,也有进入内阁的机会。

朱厚照也很清楚,刘健肯定不会允许这种法子通过,会想尽一切办法废除。

刘健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得给李、杨造势,推他们一把。

刘瑾带着奏疏,马不停蹄的去了通政司。

……

刘瑾的办事效率还是不错的,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让通政司传抄了不下百份,花了半天时间,就让这封《奏请正德新政疏》传遍了整个朝堂。

而后,满朝哗然。

内阁。

刘健看着这封奏疏,脸色铁青,拳头紧紧的握在了一起,猛然一拍面前的桌子,厉喝:

“这该死的李东阳与杨廷和,竟然敢出如此狠招,他竟然想要废除‘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规矩,他以为朝廷是什么地方?菜市场吗?!”

此时,谢迁也急匆匆的拿着刚刚得到的《奏请正德新政疏》走进了刘健的公房。

“希贤兄,现在该如何?”谢迁脸色忧虑,就连步子也有些踉跄,显然被吓的不轻。

刘健冷声道:“我本以为他是想从内阁人数上动手,或者资历遴选上动手,从而引杨廷和入阁,可我万万没想到,他竟然是想毁掉内阁的根基,让内阁直接沦落。庶子,汝母婢也!”

“希贤兄此言甚是,若是开了这个口子,谁知以后内阁阁臣成员来自哪里?与咱们之间是否又有联系?若是那阁臣来自武将,恐怕将会重演‘洪武祸事’了!”谢迁脸色阴沉,心中焦虑。

洪武祸事,这是谢迁对洪武年间文官地位低下的形容。

大明立国之后,按理说治理天下乃是文官的职责,可洪武皇帝朱元璋却没有按照文官预想的那样重用文官,甚至还让徐达担任右丞相。

这何其荒唐?

武人执掌政权不说,就连那兵权,也被五军都督府把持。

文官,彻彻底底的成了底层打工人,任凭皇帝予杀予夺。

谢迁害怕,一旦取消进入内阁的限制,万一以后皇帝有些不该有的心思,把哪家的勋贵或者哪家的武将扔进内阁,这不就完犊子了吗?

科举——进士——翰林——内阁——政权。

文人通过这条线,可以把权力牢牢的把握住。

若是从翰林到内阁出现问题,问题可就大了。

刘健恶狠狠的骂道:“绝不能让李东阳这个崽种成功,李东阳啊李东阳,你可真不要脸,亏你还是文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