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我的导演时代 第29章 观感(一)

作者:魏不弃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20 01:55:31
最新网址:www.bquge.cn

电影开放!

其实,

十七岁单车这部电影。

尽管在奖项上,

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就。

但,

实事求是的讲,

片子存在争议。

口碑在某些方面也呈两极化。

爱的爱死。

讨厌的也能贬的一无是处。

在时寻看来,

缺点肯定也是有的。

这世上,

本也没什么完美可言。

比如,

对现实的处理,

有些部分,

太概念化,

太戏剧。

太说教。

有些部分,

也有点强行去给观众灌输影片表达的一些主题。

显得过于强调生活的差异,

且有意放大。

这种表现手法,

不是不可以,

但不能过。

毕竟,

差异,归根究底是一种感受。

一旦过了,就显得展示意味居多。

时寻的全新处理则是淡一些。

把城乡差异,

用生活里的细节,

以一种更接近生活的逻辑方式,

散布在影片角色的日常生活中。

这样的好处是,

观众可以更沉浸一些。

可以下意识去感受。

两种形式的区别,

也可以理解为,

一种是有个人告诉你,

我这酒,嘎嘎好,你得尝。

一种是微笑的看着你,

像个久别重逢的老友,

带着复杂难言的情绪,

递给伱酒杯。

你自然的接过。

小口小口的品尝,

悠悠的琢磨着那股滋味。

他也着力针对‘生活和生存’这个主题,

加强了表达。

当然,

影片最重要的那种,

青春的残酷感,

简单的纯粹感,

那种现实与理想的割裂感,

以及那种不经意间荡漾的一缕悲哀。

时寻也抓住核心,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了。

整体上,

他认为,

改进之后,

无论从画面,

色彩。

光线感。

人物演绎。

相较原片,

都增色不少。

当然,最终。

一切还是得由观众来评判。

在电影第一幕,

浮现在荧屏上的一瞬间。

时寻心中也有些许紧张。

不过,他克制的比较好。

——

郑栋天提前就看过样片。

这会儿表情很收敛。

原本,

他有过担心时寻能不能驾驭好这样的题材。

但看了之后,

他发现时寻拍的,比给他讲故事的时候还要好。

好的都有些令他出乎意料。

第一次拍长片啊。

这要是不说,

拿给别人看,你说是个成熟的导演,别人准得信。

风格方面,

随着全新的题材,也和之前有很大变化。

看的出来,时寻明显是在有意在进行着一种探索。

他倒也不奇怪。

年轻人嘛!

也符合年轻人的调性,

永不满足!

就得有这股破旧除新的劲儿。

但最让郑栋天满意的是,

时寻脑子很清醒。

他没有一味的沉迷探索,被题材带着跑。

这部片子,

他依旧把之前片子里,很重要一个风格,

也是郑栋天无比欣赏的一点保持住了。

即那种传统的,东方式明显的,含蓄式表达。

所谓,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大抵如是。

偏头看看老友谢非,

谢非脸上露着讶异。

郑栋天一看就知道,

这家伙心里多半在想“现在的学生,都这么牛比了?”

他也忍不住一乐。

你当他为什么特地邀请谢非来。

谢非本来还在外头筹备着戏呢。

结果三天两头被call电话过来骚扰。

就是给这老小子看看。

嘿,看到没,这货,我教的。

谢非是一个成熟的导演,

也是个大导演。

78年开始执导首部个人电影。

86年执导的剧情片‘湘女萧萧’,就去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拿奖了。

后来,步入90年代,金熊、银熊都拿过。

目前正在准备的新片‘本命年’,也奔着明年的柏林去的。

他也是很挑剔的一个人。

傲在骨,

面上和气。

但真不是随便什么人,

就能入他的眼。

本来,他对时寻的概念就是个学生。

或许可以再加两个前缀,有点才华,是个好苗子。

主要是老郑有事没事就在他耳朵根子上念叨一下。

出于好奇,

他也抽空看了时寻之前两部短片。

老实说,

观感一般。

也就马马虎虎。

稚嫩感的地方有不少。

有一些小设计有点意思,但也就那样。

当然,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算可以了。

但这次一看,

有些意外。

成熟太多了,

就跟坐了火箭一样,

悟了般。

无论镜头调度,

画面表现。

都像模像样。

故事讲的也可圈可点,

有些地方,

看得出来,

应该有参考过‘偷自行车的人’这部电影。

但,度拿的很好,算是一种不错的致敬新现实主义。

其实,还有致敬电影‘小鞋子‘。

但那部电影,是1997年上映的。

谢非现在自然不可能看过,也无从得知。

瑕疵方面,当然也有。

但都在他可以容忍的范围内。

而最让他欣赏的是,

也是最让他觉得难能可贵的是——

时寻在构建人物关系的同时,

还知道从人物动机着手,

随着故事展开,

把那种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

那种因变革产生的各种矛盾。

藏在人与事之间的那种意味深长的复杂,

徐徐的带了出来。

处理手法也并不简单粗暴。

根据特定情境变化。

有时,是一种娓娓道来,

像是你从午后休憩中醒来,下意识发呆。

夫人贴心的为你送来杯温茶,

于是,你慢悠悠的品味个中滋味。

有时,又很激烈。

剖开了,让你感受。

粗暴中,不丢细节。

细微的好像是沉浸式的观摩一堂解剖课。

你可以跟着人物一起,

握着手术刀,

跟随着节奏,

割开一寸寸肌肉。

观察那每一处血红的纹理。

直到电影最后一幕,

狼狈的阿贵扛着车,

落寞的走向人群。

那一点点夕阳,

打在他的脸上~

一瞬间,

谢非的情绪都难以从那股余韵中抽离。

这个岁数,能做到这样。

老实说,相当不易。

——

而像他这样的导演们,看一部电影,

都习惯从整体,从结构,从故事的表现等综合方面去看一部电影。

演员们,

或者说,

表演系的学生们。

整体当然也看,

但下意识就会变成另一种角度了。

他们更感性。

重心主要放在故事与人物身上。

许晴一开始也是审视意味居多。

但,

开篇的色彩和光线感就把她震住了。

该说不说,

狗导演眼神虽然有大毛病。

水平倒确实还行。

——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