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三女送到宿舍楼下,李牧开车返回白玉街道。
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李牧在院内修炼了一会儿拳脚功夫,耍了一阵子枪棒,这才回到书房,准备写点东西。
他现在已经养成习惯了,只要自己得闲有空,就会提笔写字。
《白发魔女传》他已经写完了,《高山下的花环》也给了关晓军,李牧坐在书房里,一时间不知道写什么作品好,确切的来说,应该是不知道誊抄什么作品比较好。
他坐在书房里,忽然想到了白天陆安平对自己说的话:“曼妮小姐想让你写点靠近正统文学的作品,光写这些打打杀杀的小说,没多大出息,就算是写点男男女女情情爱爱之类的作品,也比武侠小说的格调高。”
李牧其实也不想一直写武侠小说,之所以一开始就写武侠小说,主要是武侠小说的读者群体大,受众多,影响力.大,且容易被改编成影视剧,来钱自然也就快。
李牧现在缺钱用,因此才会想着写武侠小说赚点稿费之类的收入,等日后名声大了,肯定会向正统文学靠拢,张曼妮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有点道理。
“言情小说我不会写,也没看过,但是张恨水的作品我却还记得,倒是可以先以他的作品在港城探探路。”
李牧想了想,拿起蘸水笔,在稿纸的第一页上,写了四个大字《金粉世家》。
这是前世张恨水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当时的文坛影响很大,属于鸳鸯蝴蝶派中的扛鼎之作。
全文将近九十万字,在这个年代里,算得上是确确实实的长篇大作。
李牧拿着笔,微微酝酿了一番,将前世看过的这部小说在脑海里缓缓过了一遍,发现没有遗漏之处后,便不再犹豫,提笔开写。
他现在的写字速度飞快,一小时差不多能写六千多字,而且写作速度还在缓慢提升。
李牧买了个闹钟,定好了时间,一小时休息一次,从晚上十点钟开始,写到十二点结束,一万多字便写完了。
临睡前打坐练气,修炼少林寺方丈普元禅师送给自己的金刚不坏神功,缓缓入定,直到天亮。
这门功法内外兼修,一般武者想要修行,天赋毅力缺一不可。
但天赋和毅力也只是最基本的前提,想要修炼到高深境界,就得需要机缘和悟性了。
李牧这原身堪称是武林界千年不出的绝世天才,家传功法被他修行到了绝顶的地步,内功极其深厚,在转修这门金刚不坏神功之后,只是短短两个多月,便已经隐然达到小成境界。
虽不至于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但寻常刀兵,已经难以对他造成伤害,这门功夫还真有武侠小说中那种绝世神功的效果,普元老方丈倒是真对得起李牧。
一夜无话。
到了次日天亮,李牧继续埋头写作,一直写到中午,他才简单吃了点饭,稍微休息了一会儿。
到了下午,李牧不再写作,而是取出书橱里的史学书籍开始看书,晚上则复习英语以及另外的小语种。
原身学习的东西太多,想要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还真得需要一番努力。
现在已经是六月多了,七月前,李牧得去燕大走一趟,让几个导师对他考核一下,给他个评分,若是一点成绩都没有,保送名额也显得太过廉价和随意了。
以后的日子里,李牧完全沉下心来,白天学习,晚上写作,中间练气修身,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一连好几天,几乎连门都不出,中间只有采买生活物资的时候,才去了市区一趟。
可他躲在小院成一统,对于外部的事情便少了几分关注。
《八月》双月刊编辑部。
总编赵继红拿着一叠稿件,看向对面的社长祁连路:“社长,咱们的周刊后天都要刊印了,你现在给我这一叠稿子,是什么意思?”
祁连路道:“老赵,下期周刊的头部作品是谁的?”
赵继红道:“是温少波的《血路》,写的很不错,编辑部一致同意,将这部小说作为期刊的主打作品,放在刊物的头条,我还写了评论。”
祁连路皱眉道:“撤掉《血路》,换成这一部!”
赵继红微微一愣,随后大怒:“老祁,你疯了?刊物都已经定下来了,明天就得刊印,你现在要撤掉头部小说?工作量大我就不说了,你忽然要更换头部小说,到底是几个意思?”
他怒视祁连路:“你特么得给我个说法!不然这事你自己干去!”
祁连路叹了口气,耐心解释道:“这是兵部尚书关山河托秘书发来的稿子,让我们审阅一下,尽快发表。关尚书亲自发话,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办?推得掉吗?”
赵继红吃了一惊:“是吗?”
他有点不服气:“我们出版社隶属的可是礼部,他关山河凭什么要……”
祁连路打断赵继红的话:“你先看看稿子再说吧,这篇稿子写的可真不错,兵部尚书强硬归强硬,但人家还真不是乱来。”
赵继红道:“好,那我看看!”
到了这个时候,其实他看不看,意义都不大了。
既然关山河发话,这稿子必须得过稿,就算写的不怎么样,他们编辑部集体给润色,那也得给发出去。
但赵继红毕竟是报刊总编,过稿不是儿戏,本着负责的态度,他也得好好审核一下。
祁连路走后,赵继红坐在办公桌前,开始审稿。
“高山下的花环?”
作为多年的编辑,他有一套速读的能力,看稿子看的非常快,不说是一目十行,但要比普通人的阅读速度快多了。
“军事题材的作品?怪不得兵部要将这稿子送过来发表,不知道是哪个军旅作家写的东西,字倒是写的挺好,奇怪,怎么这稿子还有一股子酒味?难道是酒后写的?这创作态度有点不太严谨啊。”
赵继红边看边嘀咕,边嘀咕边看,一开始对这部书还有点轻视,毕竟真要是好的作品,还用得着走后门?直接发过来就是了!
可是看着看着,赵继红便投入了进去,脸色变得精彩起来,嘴里也不嘀咕了,神情反倒是变得激动起来。
这部小说六万多字,被他一口气看完了,看完之后,赵继红整个瘫软在了座椅上,如饮美酒,如闻甘露,一脸的舒爽和满足。
“写得好!写得好啊!”
赵继红拍着大腿一个劲儿的叫好:“老刘!老彭!你们都过来看看这个稿子!看完之后,咱们开一个内部讨论会……咦?人呢?”
他此时才发现办公室里人去楼空,天色都已经昏暗了下来。
原来刚才阅稿阅的太入神,时间流逝竟不自知,大家都下班走了,他竟然还不知道。
“这几个老东西,下班都不知道喊我一声!”
赵继红大为不满:“好歹我也是报社的总编辑,一点都不尊重我这个老前辈!”
不过想想这些他们应该不至于这么没眼色,可能刚才喊自己下班了,而自己阅稿太投入,没有听到,或者听到了,也充耳不闻,根本没想到下班的事情。
对赵继红来说,这种投入全副精力进行阅稿的情形,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了,一般都是遇到精品稿件时,才会让编辑调动全部情绪,来欣赏这些作品中透露出的主题思想和揣摩文中的角色形象。
“好书,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这么一部书,真是正当时啊,怪不得关山河亲自出面,要求刊登这么一部小说。也不知道这个李牧是谁?看文笔挺老练的,怎么没有听过他的名字?”
赵继红对于这么一个作者感到非常好奇,他有十足的把握,这部《高山下的花环》一经发表,肯定能引起全社会的轰动,李牧这个以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将会一炮而红。
第二天,赵继红将李牧的书稿传给全体编辑审阅,交叉审阅之后,众人集体召开了一个讨论会,最终一致决定,撤掉温少波的《血路》,将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定为下一期的头条头版,并让赵继红为这小说写阅读评语。
校刊之后,《八月》双月刊开始印刷,三日后,开始发行。
发行当天,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但到了第五天的时候,这部小说终于引起了业内业外的轰动。
关山河自掏腰包,买了三千本《八月》的当月新刊,作为礼物,送给了自己的下属和部下。
各地读者纷纷来信,诉说自己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感受,同时要求作者一定要改变书中角色靳开来的结局。
靳开来竟然因为砍甘蔗牺牲,就不能被评定为立功,让很多读者为他感到不公。
尤其是一些退伍老兵,看到这部小说之后,激动的无以言说,他们觉得这里面写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事,对于牺牲战友的抚恤金,也表达了一定程度的不满和要求。
在这个文学作品相对荒芜的年代里,每一部有质量的作品问世,都会引起业内外读者的强烈关注和讨论。
这些读者有农民、有工人、有军人、有学生、也有退休的老人。
好的作品是有着极大感染力的,感染力大,传播力自然也不会小,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部小说,讨论的人数也随之增加。
燕大。
今天是周六,距离上次跟李牧一起吃饭,已经过了一周时间,大家最近都有事情要忙,李牧没来找她们,她们也没时间去找李牧。
周六下午没课,江海燕跑到武术社学习武功,夏郁青则要主持学生会的一些会议,两个人都不在宿舍。
唯独古晓君今天没事,便想着来图书馆借本书看。
燕大大部分学生都有阅读的习惯,有的是喜欢阅读专业书籍,而有的则喜欢专业外的文学书籍。
古晓君从小就喜欢看书,古今中外的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她在初中便已经看完了,现在看书,已经不看名著了,看的都是新近刊登在期刊上的文学作品。
夏国最出名的文学期刊中,《八月》应该名列前五。
作为少数的双月刊报刊读物,它在全国的文学期刊中影响力极大,权威性也强,能有资格在《八月》发表小说短文的作者,其实力毋庸置疑,说是人才也不为过,基本上都会被当地政府安排到相关单位,从事文字性的工作。
古晓君是《八月》的忠实读者,她也是文学爱好者,曾往报纸杂志上投过不少稿子,有一部分被退稿,但也有一部分发表了出去,挣了不少稿费。
她是302宿舍中文学天赋最高的一个,也是在报纸刊物上发表文章最多的一个,挣的稿费连同奖学金,足以让她在学校里生活的很舒适。
也就是因为出众的文笔,她才成为了燕大文学社的社长,在一帮热爱文学的成员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这也是为什么,在上次广场被卖雪糕的坑骗威胁之后,她才会萌生出发动燕大学生写一个燕京丑恶现象调研报告的想法。
来到燕大图书馆之后,古晓君拿出自己的借书证,递给了图书管理员:“你好,《八月》的新刊还有没有?”
今天的图书管理员是一个小姑娘,一看就是勤工俭学的新生,眼睛里透露出清澈的愚蠢气息。
“学姐稍等。”
看到古晓君借书证上显露的信息,年轻姑娘对古晓君点了点头,向最近的书架走去。
最热门的文学期刊,都放在了书架的最外面,方便管理员往外拿。
“学姐,这是最后一本了,这几天借阅《八月》的人越来越多,学校又赶紧进了一批同期的期刊,就这还是有点紧张,借阅的人太多了!”
古晓君接过书本,笑道:“是吗?现在这套期刊这么火了吗?”
小姑娘道:“学姐,这一期月刊里,有一部中篇小说,叫做《高山下的花环》,写的可感人了!大家都是冲着这本小说,才来借阅这期刊物的。”
“是吗?那我可得看看!”
她接过书刊,不急着返回宿舍,直接来到阅览室里,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将散发着新鲜油墨香味道的期刊,缓缓展开,然后加粗加厚的一排字体出现在她眼前:高山下的花环。
小说名字旁边是一副插图,插图上一名战士背着步枪,面容坚毅,正奔跑在战场上,身后有炮弹落下。
“原来是一部战争小说。”
古晓君看了看插图,习惯性的看向本文的作者介绍:“李牧?嗐,两个字的名字就有这点不好,重名的人太多了!”
她看向下面的编者按,只见上面写着:“这名作者虽然不是军旅作家,但对战争场面描写却极为生动,用笔朴实自然,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副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
据说作者只是倾听了一名老兵对战场的描述和回忆,就连夜创作了这么一部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
六万多字的文稿,是作者在极其激荡的情绪下,用了短短一天半时间,怀着极大的激情创作出来的。
这种创作速度,此种文笔天赋,实在是太过惊人,不但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
尤其是听相关人士说,本书作者才二十一岁,因父母车祸双亡,不得已高三辍学,混居京都,平日里以摊煎饼为生计。
闲暇时间便去燕大蹭课学习,自学了英法德日四门外语,每一门都达到了八级水准,现已经被燕大看重,给予其保送生名额,邀请他去燕大上学……”
古晓君读到这里,眼睛越瞪越大:“李牧?”
她此时已经非常肯定,这部《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就是自己认识的李牧。
“竟然将作品发表到了《八月》上,还让编辑写了这么详细的身份介绍,这家伙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