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璋见到了林黛玉,
贾璋来扬州拜望,林如海总是要有个家宴的,就叫上了林黛玉一起,所谓家宴,不过只有他们三人,并无林氏家族旁人过来。
家宴很是简单,是有几个菜蔬,素酒一小瓶。这是因为还在贾敏孝期。林家没有准备肉食,连素酒都是给贾璋的。
饭时不语,这是林府的规矩,所以三人之事各自略用了些饭菜。等撤了家宴,三人这才坐下聊点家常事。
林黛玉不愧是心思灵动的,对着贾璋问这问那,一会儿是荣国府的规矩,一会儿又是贾璋在边关是如何立功的。
问荣国府的规矩,贾璋倒是了然,怕是林如海给林黛玉说了贾母要接林黛玉去荣国府,因而林黛玉自然是要知晓荣国府的日常。
而问他在边关如何立功,贾璋就有些疑问了,什么时候这林黛玉居然关心这些个。不过林黛玉既然问了,贾璋自然是说的起劲:
“说起那边关,甚是艰苦,立功啊……”贾璋顿了顿,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述起来。而林如海都听得有了兴致。在一旁不断的说着好,不愧是荣国后人。
贾璋很满意,他见到了林黛玉。林黛玉很满意,他见到了荣国府来的表哥,而且一表人才,能言善语,还是个在边关立功的。林如海一样满意,他是觉得荣国有了后起之秀。
三人各自心思不同,但都----很满意。
又是夜间,贾璋要闯一下监牢,他要见见被缉拿的胡玉。闯监牢,对他来说自然是用钻地术更好。那才是悄无声息的。
不过这次贾璋遇到些麻烦,。
就在家璋要穿墙而过的时候,就听见一声大喝:“哪里来的野小子,竟敢潜入监牢?”
贾璋抬头一看,说话的不是一个人,而是狱神。
狱神,是掌管着所有牢狱里面各色人等福祸命运的神。
《夷坚志·支乙》卷九有曰:“宜黄青蟆”条云:“宜黄县狱有庙,相传奉事萧相国,不知所起如何也。”
狱神萧何就站在那里盯着从地面冒头的他。
“萧大人,我这可不是闯监牢,是来解救人的。”贾璋拱手一礼,面对狱神萧何,他还是有些尊重的。
“有从地下来解救人的?你且离去,这里不是你来的地方。”
“小大人,您是狱神,掌管牢狱中人的福祸命运,那自然有悲天悯人之心,难道你就愿意看到这牢中有人受了冤屈?”
“牢狱中人是否有冤屈,那自有官府判案,不是你空口白牙说的。”
“那,我若是有实证,可证得有人受了冤屈呢?”
“这?”狱神萧何低头不语,太当然是知晓的,历来这大牢里面都会有不少受到冤屈之人。但他已经不是当初的丞相了,不能给阳间之人判案子。
他所做的就是护着有些受冤屈的能在大牢里面不受苦。“你所说的受了冤屈之人是谁?”
“才缉拿进来的胡玉,胡先生。那胡先生素有廉洁之名,是被人陷害的。”
“他啊,”狱神萧何捋了捋胡子,他倒是知道胡玉,才缉拿进来的。
“萧大人可是知晓他?”贾璋问道。
“这牢狱之中,的确有人说过他是得罪了人才缉拿进来的,就连有些看守牢狱的都私下说过。”
“那,萧大人可否让我进去。”
“不可,未有实证,不能认定他是受了冤屈的。”狱神萧何很是认真的说。
这,这狱神萧何还是个较真,不讲面子的,贾璋有些犯难了。他又祭出了那精钢鞭。“真的不能进去?”
狱神萧何看了贾璋手中精钢鞭,他眼中却是有凛然之色,“你这手里居然有这样的神物,但那又怎样?本神不惧。本神有职责,当谨守本分。”
这狱神萧何和那土地公公和扬州的城隍还真不一样。贾璋心中着急:“那你要如何?”
“国有法度,家有家规,神邸亦有一定之规,你俄国真想解救被冤枉之人,就去那扬州府大堂为她伸冤,你今日进不得这牢狱,但你若有话要问那胡玉,本神到可帮衬。”
贾璋就注意了狱神萧何说的后半句话,那就是狱神萧何愿意帮衬的,这萧何不愧是做过丞相的,就是知晓法规,还能变通。
“那就烦扰了,只问他一句话,那盐帮贩卖私盐的证据在何处?”贾璋说道。
狱神萧何听明白了,原来这胡玉还真可能是受了冤屈,手里居然有什么盐帮贩卖私盐的证据。贩卖私盐那可是大罪。
“你且等着。”狱神萧何说着话,身形就不见了,留下了贾璋。
此刻的胡玉是辗转不安,他睡不着觉,锦衣卫到他家宅缉拿了他,那怕是连林如海都不能帮他了,
胡玉真是后悔去告诉了扬州知府有盐帮勾连官员贩卖私盐之事,那知府一定是销毁了他给出的证据,和盐帮的勾结一起了。
可这时候,他眼前一亮,神光凸显,一道威严的身影出现在他面前。
“胡玉,你可是受了冤枉?”
胡玉擦拭了自己的眼睛,这是有神仙来此相助?可他是读书人,本不该相信鬼神的。但他眼前是真的有神仙啊。
“你是?”胡玉怯怯的问道。
“狱神萧何。”
是狱神萧何,管着牢狱的神邸?胡玉又擦拭了下他的眼睛。“真是萧大人?”
“这怎能骗你?这牢狱之中有本神的神像,难道你不知晓?”
“萧大人,后辈冤枉啊,”胡玉这才哭着说。
萧何本是读书人,虽然是小吏出身,可那是做过大汉丞相的,他胡玉当然要在萧何面前自称后辈。虽然现在的萧何是狱神。
“你可有证据?”萧何问的很简练。
“有,后辈自然是有的,当日里还交给那扬州知府,我那是很是信他,可他,,,”
萧何点了点头,胡玉这样说的话,那八成是真的,这个扬州知府为官多年是判了不少冤案。
“若你是冤枉的,不需着急,自有人来解救。”萧何劝解了胡玉两句。都是读书人,相互还是照拂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