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太努力了 第7章 奏疏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22 07:51:15
最新网址:www.bquge.cn

汤和是朱元璋最早期的伙伴,在朱元璋最落魄的时候,汤和便死心塌地地跟随朱元璋,与这大明其他的开国文武大臣们相比,汤和文不如李善长,武不及徐达、常遇春。可论起交心和朱元璋的关系,却没有人可以超越这位中山侯汤和。

汤和笑了笑,他面相敦厚,说话也不疾不徐,只温和地道:“他们年少,还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

朱元璋听罢,摇头:“这还年少?朕在他们这年岁的时候,便已不知干下多少大事了!可瞧一瞧他们,哎……文不成,武不就,只晓得胡闹……”

朱元璋顿了顿,又道:“前几日,朕给他们几个出了题,询问他们,我大明的心腹大患在何处,太子答的很好,只可惜,他性情太温和了,这答案嘛,虽然没有什么过失,却也只能说是四平八稳。”

汤和道:“太子乃是储君,自该持重,所谓老成谋国,不正是如此吗?”

朱元璋只笑了笑,说到太子朱标的时候,他脸色浮上来了难有的温情。

朱元璋又道:“还有燕王朱棣,朕的这个老四,则回答说我大明的腹心之患在于漠北的敌人,除此之外,他还上了一道应对漠北胡人残党的奏疏,朕看了他的方略,这小子应该是下了一些功夫。”

汤和微笑道:“燕王勇武,坚韧不拔,乃是帅才。”

朱元璋颔首,似乎也表示了对燕王的认可,随即又道:“至于其他几个小子的回答,就乏善可陈了……”

“他们毕竟还未成年,陛下,不可责之太过。”

朱元璋眯着眼,重新坐回了龙椅,这才道:“这些答案,各有千秋,可朕却总觉得,像是隔靴搔痒,总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其实朕这些时日苦思冥想,也在寻求答案……”

朱元璋皱着眉,似乎已陷入了思考,又好像在比对着几个皇子们的答案。

就在此时,一个通政司的小宦官匆匆而来,拜下道:“陛下,秦王、晋王两位殿下的奏疏到了。”

朱元璋闻言,只眉梢微微一动,不过面上却并没有太多期待的样子,只是沉声道:“取来。”

汤和笑着道:“两位殿下的答案只怕也已到了。”

朱元璋颔首,却道:“这两个小子,狗嘴里必吐不出象牙。这一次,还不知他们又打算怎么蒙混过关呢!上一次必定是打的轻了,到现在才上奏。”

汤和也不由得无奈一笑,他对秦王和晋王是最清楚的,这两个家伙,和太子、燕王都是马皇后所生,却最是顽皮,没少挨揍。

宦官小心翼翼地将两份奏疏送到了案头。

朱元璋只随手取了一份,打开,眼睛飞速地扫了一眼,而后,他的脸突然僵住了。

汤和看着朱元璋的神色,疑惑道:“陛下……”

这各叫唤才落下,朱元璋便粗声粗气地道:“果然不出所料,你看看,你看看吧,秦王这个混账,竟敢说我大明腹心之患在于父子总被奸人离间,使父子失和,恐要祸起萧墙之内,还要朕做表率,绝不再痛打自己的儿子,家和才可万事兴,这个孽畜!”

汤和张大了嘴,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停顿了片刻才合拢了下巴:“咳咳咳……咳咳咳……百姓人家……嗯,百姓人家确实是讲究家和万事兴的。”

朱元璋满面怒容:“他屡尝教责,终不省悟,现在却还敢强词夺理,真是岂有此理。”

说罢,他恶狠狠地将奏疏摔下。

汤和忙道:“陛下,还是看看晋王的奏疏吧。”

朱元璋道:“晋王也必定好不到哪里去,这二人一丘之貉,朕此番将他们打发去凤阳,本意是教他们尝一尝民生的艰难,知道他们现在的不易,谁晓得他们反是觉得山高皇帝远了,以为朕离他们有数百里的路程,不能现在就收拾他们,才敢如此胆大妄为。”

口里虽骂骂咧咧,却还是被汤和转移了话题。

朱元璋取了另一份奏疏,打开。

汤和脸色尴尬,他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朱元璋的表情,他有点后悔,为啥自己这个时候入宫,自讨没趣。

随即,汤和的心又提了起来。

因为他察觉到,朱元璋此时的表情,开始变得更加的凝重,汤和心里嘀咕,不会吧,秦王无状,难道晋王还能更加没有下限?

此时的朱元璋,魁梧的身躯似已僵硬,他双手托着奏疏,一双虎目,纹丝不动,死死地定格在这奏疏上。

汤和只觉得度日如年,连呼吸都下意识的变得微不可闻,仿佛下一刻,随时一场暴风骤雨即将袭来。

“嗯?”

朱元璋从鼻里发出一个音节。

他的目光终于有了神采,却开始疑虑不定。

汤和咳嗽一声,道:“殿下……小孩子……嘛……大人不记小人过……”

这时,一个洪钟一般的声音自朱元璋口里发出来:“艰难时代造就坚韧不拔的勇者,勇者开太平盛世……”

汤和一愣,随即开始侧耳倾听。

朱元璋接着道:“而太平盛世使人好逸恶劳,好逸恶劳的弱者又使天下重返艰难时代!”

朱元璋长长地呼了口气,道:“不错,不错,这才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好,好,好的很!”

汤和听了这番话,竟也陷入了沉思,因为与朱元璋一同患难与共的他,尤其对这番话有着说不出来的触动。

朱元璋的眼眶竟下意识的红了,口里忍不住地道:“历历往事,历历往事啊,想当初,天下大乱,鼎臣,朕与你岂不正是在那连狗都活不下去的世道里艰难生存?忍饥挨饿,遭人欺压,被人侮辱,终是靠着这些磨砺,凭着三尺之剑,才有今日。这句话的上阙,岂不是朕的写照?”

汤和亦感慨地道:“是啊,那时真不容易。”

朱元璋说到此处,似乎触动了什么,眼眶更红了,道:“可是……为何天下为大乱呢?为何伱我这样的人,会逼迫的去杀官呢?这岂不正是那些王公贵族们,生来富贵,渐而好逸恶劳,不知天下疾苦!于是……导致民不聊生。朕这些时日,都在想我大明的心腹大患在何处,想了许多的可能,也未尝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这一句话,反而将朕点醒了,当初我们斩杀的蒙古王公贵族,还有那些为虎作伥的赃官污吏,将来等你我老去,后世的子孙们渐渐承平日久了,岂不也会变成一群好逸恶劳之辈,最终……”

汤和噤声,这话可不兴说。

朱元璋踱步,沉痛地道:“这就是天理循环,当初朕所诛杀的王公贵人,而迟早朕的儿孙……”

汤和赶紧道:“臣万万想不到,晋王殿下小小年纪,便已能有此深思。陛下,可喜可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