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天桥之长夜路漫漫 第126章 返回泉城

作者:黄河三尺鲤07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4-09-23 03:34:42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12月16日清晨,天际还未透出晨曦的光芒,金陵大学的校园沐浴在宁静的晨雾中。

此时,大部分的学生们还蜷缩在冰冷的地板上沉浸在梦乡之中。

这个清晨与往常的宁静截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异常的紧张和不安。

友平和他的同伴们从睡梦中刚刚醒来,便被一连串急促的脚步声和金属碰撞声所惊扰。

他们匆忙地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只见大批军警如同泛滥的洪水一般涌入校园,每个士兵的步枪上都装上了闪亮的刺刀,手枪的机头也都张开,随时准备应对紧急情况。

这些军警的行动迅速而有序,不久,他们就已将各地学生的住宿区严密包围。

这突如其来的行动,让所有的学生们都感到震惊和恐慌。

在校园的中央,一条白色的布横标被高高挂起,上面用浓重的黑色大字赫然写着:“各地学生立即返回各地,违者以危害国家安全论处”。

而在横标的下方,则是醒目的“卫戍司令部”的署名,无情地昭示着命令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这条横标如同一道冰冷的命令,冷酷地宣告着学生们的行动已经触动了国家机器的敏感神经。

在横标的阴影下,几位校级军官正对着各地的救委会代表讲话。

他们的表情凝重,语气坚定,声称自己是奉卫戍司令的命令来执行任务,要求学生们立即返回各自的地区。

这些军官的话语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权威,他们的态度坚决,没有留下任何商量的余地。

在军官们的周围,有十多个手提驳壳枪的士兵,他们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泉城救委会的代表,以及黄、柴两位总指挥。

这些士兵的存在,不仅是对学生们的一种威慑,也是对代表们的一种压力。他们的存在让整个场面充满了紧张和对峙的气氛。

友平和他的同伴们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局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

他们知道,自己的行动已经引起了高层的关注,甚至可能被视为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在这个寒冷的清晨,金陵大学的校园内,一场无声的较量正在上演。

学生们和军警之间的对峙,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意志的较量。学生们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而军警则执行着命令。

在紧张和对峙的气氛中,泉城请愿团与北平请愿团的学生们经过认真分析和讨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危险,但他们的请愿行动成功地引起了全民的重视,使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并讨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蒋主席的引咎下野,无疑是学生们请愿行动的一个重要成果。

这一事件标志着学生们的努力得到了回应,他们的呼声被高层所听到,并且促成了政治层面的某种改变。

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胜利。然而,学生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斗争远未结束。

社会的问题和不公仍然存在,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努力。

因此,泉城请愿团与北平请愿团的学生们决定,在返回学校后,他们将继续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为正义和理想而战斗。

从金陵大学到下关码头的道路两旁,人行道上聚集着大批热情的青年学生。

尽管寒风凛冽,金陵的冬日为下关码头披上了一层寒冷的灰蒙蒙色调,江面上漂浮着丝丝白雾,枯黄的柳枝随风摇曳,远处的江水在冰冷的气息中流淌。

这一切丝毫影响不了泉城来的学生们的激昂情绪。

他们在总指挥的带领下,队伍整齐,士气高昂。沿途中,他们精神抖擞,高声呼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打倒不抵抗的投降政府”的口号,声音坚定而有力,回荡在空旷的街道上,激荡着每一位路人的心。

当他们到达下关码头时,那宽敞的空地上已经聚集了大批的市民。

冬日的阳光斜照在人们的身上,为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学生们的到来让现场气氛更加热烈,他们的勇气和决心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从容不迫地,大家开始从这里过江到浦口,秩序井然,展现了坚定的团结意志。

这次学生们顺利回家,并未受到任何来自当局的干预。相反,铁路部门展现了意想不到的配合,为学生们提供了三十多节舒适的旅客车厢。

这与之前许多学生来时所乘坐的拥挤不堪的大闷罐车厢形成了鲜明对比,环境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

出乎意料的是,华静茹所在学校的车厢恰好与友平的车厢相邻。在车厢连接处,华静茹偷偷地望向友平的方向。

她的目光穿过喧嚣的车厢,悄悄地落在了友平身上。此刻,友平正围坐在黄总指挥他们几人中间,热烈地讨论着一些重要事宜。

他的面部表情专注而激动,不时还伴随着手势的挥舞,显示出对话题的投入。

华静茹静静地凝视着友平,眼神中闪烁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光芒,仿佛是怀春少女特有的柔情与憧憬。

她的脸颊渐渐染上了一抹淡淡的红晕,心跳也无意识地加速了。

即使旁边的同学对她说话,她也只是机械地点头或摇头,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耳边回响的都是友平的声音。

在她心里,那些声音似乎在诉说着种种梦想和远方的诗篇。

随着火车一声长鸣,站台上的人群开始涌动,全国各地的同学们紧紧握着彼此的手,脸上带着不舍的表情。

他们有的眼眶湿润,有的轻声啜泣,有的则强忍着泪水,微笑着告别。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同时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就在这时,不知是谁率先唱起了那首著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起初,只是零星的几个声音,但很快,这些声音开始汇聚,像一股温暖的潮流,逐渐扩散开来。

歌声越来越响亮,越来越激昂,仿佛要穿透这离别的愁云,给每个人的心灵带去一丝慰藉。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