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藏 第447章 清明上河图

作者:端木云鹏 分类:悬疑 更新时间:2024-04-10 15:27:04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作画者叫张择端,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听到张择端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不由得一愣,虽然说柏文陆的家族很久才分出了文陆张三家,但是这个画家也姓张,不由得我不去猜测些什么。

画作的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我算计了一下我们的这个石刻,还别说,这个比例,跟墙上的是完全一样的。

龙哥指着石刻说道:“清明上河图,采用得是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记录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东京?”这个地名,让我想到了某个小小的岛国。

龙哥只是一耸肩,说道:“当时就叫这个名字,不过真正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开封,咦,开封,他们是去了那里,难道说,跟这个地方有关?”

我摇了摇头,这个还真是说好,也许吧,这里有一幅这样的画,而他们又去了开封,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信号,或者说,这个画上有什么。

我是这么想的,龙哥也是这么想的,他立即让上面的人准备,给我们把清明上河图的信息都发过来,我们要对照着看一下。

很快的,清明上河图的资料被递了下来,同时,还带来了一个情报,就是张士洪他们已经到了开封,但是并没有采取下一步行动呢。

我想这也是肯定的,他们不会那么快的行动,他们在等我,毕竟机关什么的,只靠着张士洪,可是很难解得开的。

我看向了自己手中的那个资料,现在我的任务,不是去找他们,而是先解开我们面前的这个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上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而且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有人说,《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当然,这一切都跟我无关,不过最后的那种盛世危图倒是让我想到了一些东西,那就是女娲所带给宋的繁荣,这种繁荣可不是真正的繁荣,相反的,内部的危机,恐怕也不小。

清明上河图上有面清明,可不是扫墓,那是从明朝才兴起来的,清明上河图中的很多人,都是很喜庆的,比如说其中还有娶妻的队伍。

图中最醒目的就是那条长长的河道,按龙哥的说法,这叫汴河。

汴河是北宋时期,国家重要的漕运交通枢纽,商业交通要道。

这里名副其实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在整个的雕刻中,这可是最重要的一段画面了,我们可仔细的研究了一下这一段,但却没有发现什么。

汴河上架着一座桥,虹桥。

虹桥气势不菲,高大得使汴河流域最大的船舶都能顺利穿越,宽阔坚固得能并排行驶几辆装满货物的畜力车,从桥的结构来看也是一个很大的创造。

整座大桥全部由木材修建而成,可能当汴河水流很急,河床中不利于修建桥墩,当时的工程技术人员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把整根整根的大木材并列铆接榫合,以支撑大桥的跨度。

桥面又用成排的木料链固杵紧,使之形成一个硕大坚固的整体,并分散了负重使跨河木料受力均匀。

这可是在一千多年前,没有工程机械的情况下,把这么大的木料横架在河道上,建筑的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看着资料上的介绍,再结合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我心里明白,这个桥的建设,恐怕不是人工可以完成的,那一定是应用了一些特殊的技术,包括有可能利用的,是女娲的技术。

当然了,这种技术,我们现在也是可以做得到,但必须使用重型机械,明显那个时期是没有的。

因此我倒是断定,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正在不断的追上从外面来的女娲的技术,但只是追赶脚步,毕竟我们现在可没有实力,去做出一个真正的太阳系。

光是这项技术,恐怕没有个几百年,都很难窥探其中的门径吧。

龙哥拿着资料,说道:“《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简单的描绘百姓风俗和日常生活,在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机,明线下交织着一条令人心悸的暗线,同时又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看这边。”

我们顺着他的手指看去,那边是一匹惊马闯郊市,不过在这个上面,有一个小小的绿点,那是莹光笔发出的。

我们都是一愣,而龙哥一笑,说道:“不是我标注上的,你们应该知道是谁了吧?”

张士洪,他来到了这里,而且还在这个惊马上标注了一下,这肯定是一个什么提示,但是我们现在并不知道。

我看着资料上面,这画上前后出现的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等场景,看得都让人有点揪心。

张择端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了一下,突然想到了以前的一个笑话,大概的意思是一个孩子的作文成绩很好,结果老师用他的作文出了一个试题。

然后他答完以后,结果全错了,而作文明明是这个孩子写的,他当时怎么想的,他自己最清楚。

可见,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的作品,所想到的,产生出来的那种意识,是完全不同的,也许这只是后人对张择端作品的一个误解。

不过我也只是想想,反正这跟我又没有关系。

再看资料,汴京是十二世纪初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达137万,8厢120坊,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木结构。

北宋经历了40多次特大火灾,因此消防是当时朝野最关注的严峻问题。

当时汴京的防火措施非常严密,每个坊都设有一座望火楼,专门观测火警。

楼下有被称为"潜火兵"的军队驻守,专司消防。

张择端画了望火楼,但楼上无一人观望,更夸张的是,望火楼下的两排兵营被改作了饭馆。

也就意味着,这里的消防,已经消失了。

等下,我想了一下,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前期的火灾频繁,也许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比如说,女娲在做什么事情,就算是赵光义当政的时期,也有可能得到了一些女娲的技术。

他们是在做试验,然后发生了火灾,而在张择端的作品中,这些消防队员的消失,也许并不是因为一种不负责任,而是现实中,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的人了。

这只是一个想法,但是也是有可能的。

再看了一下,张择端画这个画的时候,是想通过《清明上河图》向宋徽宗展现一些社会顽疾。

这方面,是因为宋太宗,也就是赵光义采取鼓励文人谏言的政治措施,所以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成为宋代画家较为普遍的创作趋向。

看着资料,又是这个赵光义,看样子,果然跟他都有一定的关系。

不过,这个画上去以后,宋徽宗因迷恋精绘祥瑞和吉兆,所以他虽然看出《清明上河图》的画中用意,但不愿收藏,只在卷首题签后就将其赏赐出去。

再往下看,是清明上河图流传的一些经历,这其中,就有在靖康之变时,这个画其实已经落入了金的手中。

“文哥哥,我有一个猜想。”张思巧突然说道。

“说来听听。”

“就是后世,后世的那些人,他们之所以没有办法拿回女娲的宝藏,也许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拿到,而是不能拿到。”

“什么意思?”

张思巧指了一下这个清明上河图,说道:“真图不是当时已经到了金人的手中吗?你说这幅画是怎么来的?”

我愣了一下,没错啊,如果画真得到了金人的手中,而我们见到这个,明显是南宋时期的作品了,那么这个画是怎么临摹出来的?不可能是张择端再世了吧?

想了一下,我突然一拍手,我靠,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张家,那个时候其实就已经分了出去,而张择端在给清明上河图的时候,也许就是一个假的。

我看了一眼资料上的内容,上面对于整个画的真假确实也有讨论,最简单的讨论,就是这幅画其实是假的,真的画却一直没有什么下落。

如果在博物馆中的那个画真得是假的,那么我们面前的这面石壁……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这画是真的,而张择端劝戒宋徽宋的那幅是假的,为什么要这么做?

难道只是为了一个真假画,或者说只是因为这个画中画得内容吗?

想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可能性。

也许这个画,并不是那么简单只是一张画,它还有更主要的作用,也许它是一个钥匙,也许是一个地图,也许,是一场阴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