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大漠,草木不生,遍地碎石风沙。
隆隆的战鼓声浑厚有力,野猪人战士的脚步跟随鼓点,军阵移动,大地也随着颤抖。
野猪人的士兵身穿红白黄蓝四色铠甲,个个七尺上下,披坚执锐。人数最多的居于中军,步兵身穿蓝甲,或手持门板大小的巨盾配一柄五尺长的砍刀,或手持两丈长的锐利长矛,各个看起来都凶悍无比。
前军是混编大量夏族奴兵长枪兵的野猪人弓箭手部队,那些夏族人手持长一丈三尺的长矛,站在阵前,也都人人披甲,左手还有一个直径一尺的小盾。野猪人弓箭手则站在他们的身后。
那些野猪人弓箭手每人装备着一杆长达五六尺的长矛,一张野猪人特有的野猪人弓,以及一袋数量在十五支,长度五尺的箭,身穿一身白甲。
大军左翼是混编的奴兵部队,右翼是最为凶悍的野猪人骑兵部队。
野猪人的骑兵部队身穿红甲,装备着流星锤、铁骨朵、大砍刀、长枪等各种武器,胯下的不是战马而是极为凶猛的战争野猪。
这些战争野猪肩高六尺,长着锋利的獠牙,坚硬的皮肤,又黑又硬的猪毛。
而后军则是猪鬃汗国最高统治者、他们的大汗奴奴哈的亲卫部队,野猪人黄甲禁卫骑兵。
大军在黄沙战场上铺开,猪鬃汗国大军人数足足十五万,大军的脚步践踏在地上,一时间沙尘飞扬,甚嚣尘上!
在他们的对面是规模更大的一支大军,这支军队完全由步兵组成,不过这是一支特殊的步兵部队,半人马大军。
半人马是这个世界另外一种奇特的物种,他们的身体看起来就是类人生物和马的合体,他们的上半身和人类非常相似,但是头上却长着两个扭曲的角,下半身则完全是马的身体。
他们虽然没有坐骑,但是特殊的身体结构让他们的奔跑速度比骑马的骑兵们还要快,比起笨重的战争野猪更是快出不少!
半人马的军团足足有二十七万人,他们来自十几个不同的部落,组成的联军规模庞大!只是生活在荒原上的半人马部落物资匮乏,只有最精锐的半人马战士才能装备铠甲。然而他们的规模庞大,有着极大的人数优势。
荒漠上的风说起就起,狂风卷积着沙石吹打在猪鬃汗国的士兵们身上,让他们苦不堪言。
半人马大军趁势发起了进攻,漫天纷飞的沙石让猪鬃汗国士兵几乎睁不开眼。
半人马冲近,野猪人指挥的鼓声突然变了,前军快速往后方撤退,两翼的军队顶风迂回过来,顶住了半人马大军的冲锋。
不过一部分半人马军队直追猪鬃汗国的前军杀来,在前军后退,左右两翼迂回过来以后这批冲的急的半人马立马被掐了一截当饺子馅。
猪鬃汗国左右两翼挡住了后续进攻过来的半人马军队,前军后退以后中军立马上前,把这股冲的最猛的半人马包围了起来!
这些半人马足足有七八千人,然而合围他们的野猪人足足有十二万,作为后军的三万猪鬃黄甲禁卫骑兵军团还在观战,没有投入战斗之中。
野猪人前军军团有三万人,中军五万人,左翼军两万人,右翼两万人。此时左右两翼的四万人顶着二十多万的半人马进攻,又要面对风沙攻击,压力极大,但是半人马大军规模虽大在进攻了一阵后却没能冲破猪鬃汗国两翼军团的防线!
原因无他,就是半人马士兵披甲率太低,只有不到不到两成,且分散在军队各处,没有形成一股统一的力量!而猪鬃汗国军队的披甲率却极高,足足有七成以上。而作为硬扛冲击的护盾的两翼军团几乎全部由骑兵组成,无论是左翼的夏族奴兵部队还是右翼的野猪人骑兵军团都人人披甲,一时间对杀起来没有铠甲防护的半人马军队伤亡巨大。
而野猪人前军弓箭手有两万余人,对着包围起来的半人马士兵万箭齐发!箭雨飞蝗一样扑来,两轮下来就倒了三千多名半人马士兵。野猪人的箭又粗又长,中箭不死也必然重伤!
两轮射毕七万大军已经朝着余下四五千半人马士兵冲杀过去,人潮瞬间淹没了半人马军队,把他们变成了一具具尸体。
突然之间荒原上风向突变,风沙又反朝半人马的军队扑去,半人马大军立马变成了逆风作战,猪鬃汗国的大军趁机掩杀过来,好一场血战,足足持续三个时辰,杀得尸横遍野双方才各自收兵!
两军各自都修筑了营寨,几日之间又交战数次,半人马折损五万余人,猪鬃汗国军队的奴兵和野猪人也各自折损万余,一时间战争难分胜负。
这一场大战还是猪鬃汗国所属的半人马部族与西方半人马部族之间联姻引起的祸端。
东部半人马科林部落大汗强娶了原本已经答应嫁给荒漠上的瓦拉哈部大汗的乌兰部大汗的守寡的女儿,引发了半人马部族之间的夺妻之战,猪鬃汗国可汗奴奴哈闻讯立马放弃了南征,迅速率领主力部队北上讨伐瓦拉哈部半人马。
而荒原上半人马部族虽然是一盘散沙,但是面对野猪人的攻击还是团结了起来,组成了联军迎战,双方就在这黄沙荒原上打了起来!
这些事熊文自然是一无所知的,不过因此猪鬃汗国的军队都在一批批往北方调动而去,倒是让熊文得到了难得的太平。
而跨过白龙江的五万奴兵部队在江南岸遭到了疯狂的围堵,最终在过江十日后被彻底击溃。
溃军四散奔逃,很多已经又流窜回了白龙江北岸。
这北岸已经几乎没有诸夏政权的军队了,大量溃散的奴兵就地转化成了流寇,四处流窜掠夺,截杀还在逃难的难民。
这野猪人的屠杀其实也不是在每个地方都会发生,也不是每次屠杀都会杀光所有人。如今在北方猪鬃汗国控制的土地上,依然有着无数夏族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