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李啸带着刘馨予和小尾巴肖琳飞,来到歌尧山下,这里有个歌尧镇,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显得十分热闹。
李啸等人找了家茶馆,进去吃早餐。
茶馆里还真是高朋满座,生意兴隆。人们一边喝着茶,一边高谈阔论,摆起龙门阵,时不时冲个天大的壳子,引来其他人一片善意的哄笑声。
要说茶馆文化,那还真是重庆的一种别样的风情。
抗战时期住在重庆的一位作家,于《星岛旅游》上写到“领略巴黎的风情在咖啡馆,领略重庆的风情在茶馆。写重庆,不可不写茶馆。用盖碗泡茶,泡上一碗,三朋四友,躺在竹椅上谈天,想谈多久就多久。”
那么寥寥几笔,便惟妙惟肖地揭示了重庆茶馆文化的精髓。
重庆人喝茶,取两江水煮之,把色艳、味浓、耐泡的云南下关沱茶沏开,拿精美雅致的盖碗茶杯盛起,不得不说,真是一种巴适的享受。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喝茶,更是通过喝茶喝出了一种茶文化,悟出了喝茶的道行——茶道。
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是中国人的艺术创造,是东方茶文化的瑰宝。它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一种以茶处事的生活技巧。
李肖所处的南方地区,盛行喝功夫茶,泡茶讲究仪式感,遵循着南派乌龙茶最经典的泡法——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汤杯、斟茶、品味。
最后更是演化出了喝功夫茶的九道程序,并冠于好听的名字,并契合相应的典故,这些程序分别是:
白鹤沐浴(洗杯)、乌龙入宫(落茶)、悬壶高冲(冲茶)、春风拂面(刮沫)、关公巡城(倒茶)、韩信点兵(点茶)、鉴尝汤色(看茶)、细闻幽香(闻茶)、品啜甘霖(喝茶)。
还有更加复杂的十八道程序的泡茶法,手法繁复,枝节琐碎,就不一一冗述了。
李肖身处东南沿海一个海内外闻名的海滨城市,这里曾获得过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宜居城市榜首等多项荣誉称号,是一个舒适惬意的美丽城市,用川话说,就是巴适、安逸得很呐。
不过也有人说这里的节奏慢,不适宜创业。
呵呵,创业不是一句口号,它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适不适宜创业,应该体现在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经济活力指数和人民幸福指数上。
经济基础决定你能过什么样的生活,没有经济实力做支撑,你想安逸,能安逸得起来吗?
李肖居住的这个城市,到处都是公园,看看周末的公园里,那些自带卡式炉、矿泉水和各种精美点心的市民,巴适地烧着水、泡着茶、聊着天,你就会知道,慢不是一种过错,慢其实是一种实力的体现。
可以说,能慢得起来是一种经济实力的综合反映,慢是一种细腻的讲究极致的生活态度,慢是一种有能力、会享受的个人素质,慢是一种爱生活、会生活的生活理念。
李啸现在倒是想慢,可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你敢慢,你能慢得起来吗?
有首著名的闽南语歌曲叫《爱拼才会赢》,是的,我们也会努力拼搏,奋斗之后,小憩之时,我们还懂得享受生活。
李肖小的时候,经常爱陪着外公泡茶。
外公泡茶可是很有讲究的,他把亲戚从老家拿来的上好茶叶,放进热水瓶的瓶胆里,挂在墙上,泡茶时取出一点,便马上用瓶塞把瓶口塞紧,说这样才不会受潮,茶叶的香气也不会跑掉。
一把紫砂壶陪伴了外公几十年,养壶也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天长日久之后,茶壶里慢慢地养出了厚厚的一层茶垢,泡起茶来香气四溢,香味可浓了。
外公的茶泡得很浓,茶色如墨,非常之苦,泡茶的同时,外公也会摆上几样糕点茶配,如马蹄酥、莲宝饼、蒜蓉枝等。
李肖那时还小,不太敢喝外公泡的茶,因为太苦了,他是冲着那些诱人的糕饼去的。
人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些柔软的地方,是容易被触动的。想起小时候和外公在一起的情景,李啸心里,便充满了温馨的感觉。
“哎,老甫,今天怎么走得这么早啊?”旁边一个人大声说话的声音,把李啸从回忆中惊醒。
“今天啊,歌尧观的齐道长要来米铺买米,我得回去招呼一下。”一个肥头大耳的商人答道。
“要说这个齐道长,现在可是我的大主顾喽,一个月要来好几次,买的米比往年多上一倍都不止,我得回去好好伺候着。”
“不过自打去年底,这齐道长来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个哑巴,每次过来也不会说话,就这么凶神恶煞地站着,怪吓人的。”那商人摇着头,边说着,边出了门。
李啸和刘馨予对了一下眼神,都心领神会地微微点了一下头,看来这个歌尧观还真是有问题。
喝过茶,吃了茶点,李啸一行便来到歌尧山脚下,开始登山。
你还别说,这歌尧山的景色还是挺优美的,山涧飞泉流瀑淙淙,山上花草林木茂盛。
初秋时节,山林渐渐地被染上了各种颜色,在一大片的绿色中,各种渐变的黄色、橙色、红色,到处绽露,把山林点缀得五彩缤纷。
众人抬腿顺着石阶拾级而上,沿途林木幽深,古树参天,一路移步换景,美丽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
来到山顶,李啸等人并不急着进山门,他们来到道观旁边的一块巨石上,这块大石头从山顶延伸出去,有一部分凌空飞悬,倒是一个视野开阔的观景平台。
李啸他们站在巨石平台上,极目远眺,欣赏着周边的优美景色,顺便暗中观察四周的地形。
歌尧山的地形很独特,仿佛有一把利剑从山顶劈落,把整个山头分成了前山和后山两部分,前后山之间是几十丈深的悬崖,两山相距十多丈,中间以一吊索桥连接。
前山面积较大,建有大殿;后山地势较高,俯视着前山。
后山上树木郁郁葱葱的,数座建筑掩映在树林中,那便是道士们的住所,普通的信徒是无法进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