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暏,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利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
方唐镜的破题是:
“君子之慎有所必为,君子之独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慎独不是什么都不做。
不得不说,这个立意在这个时代来看,完全就是让人猝不及防之势。
此时方唐镜集中精力,心无旁物,连正副主考就在附近也丝毫没有影响到他。
都说专注的男子是最帅的时刻,此时的方唐镜在两位主考的眼里,实在是帅得掉渣。
徐溥已经不记得今天是第几次感慨了,“此子不凡,吾等亦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李东阳点头道:“纵然此子是苏子瞻,兄亦欧阳文忠也,天下人谁不敬仰。”
徐溥大笑道:“还好还好,我可没有弟子此次会试,必不至于如文忠公一般为难也。”
徐溥之前的话是有出处的。
苏子瞻便是苏轼,欧阳文忠便是欧阳修,两人有过一段佳话。
说话苏轼赴考,主考官大人正是大文豪欧阳修。
阅劵时,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洒脱豪迈,大为惊喜,对老友梅尧臣说:“阅此卷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这便是“出人头地”的由来。
可欧阳修阴差阳错之下,欧阳修最终也没有点这篇文章的主人为状元。
主要是欧阳修觉得文章的文风跟自己的得意弟子曾巩很相似,怕点了自己门生为状元会遭人非议,犹豫再三后还是点了这篇文章为“榜眼”。
结果开卷的时候发现是苏轼,欧阳修很是后悔。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两人故去之后,最终追赐的谥号都是“文忠”。
徐溥和李东阳三言两语之间,已内定了方唐镜为“会元”。
当然,前提是方唐镜的卷子能通过同考官“荐卷”,也就是选中。
不过两人却完全没有半点担心方唐镜会选不上。
开什么玩笑,南直隶解元,天下士林之望,怎么可能通不过?
感觉自己“为国求贤”,得了一栋梁之才的两人心情愉快地继续巡视。
目中所见,这一科的举子似乎精神很饱满,几近半数没有受到他俩出的那道高难度题目所影响,很是满意,可见这一届考生的素质确实不低。
如此一来,自己两人主持的这一届科考定然能选出一些日后的名臣。
事实是,这一届科考,成了两人日后最牛的资历。
方唐镜此时正滔滔不绝地顺着思路奋笔疾书,灵感来了,挡都挡不住啊。
很快,一篇佳作跃然纸上。
第二天,方唐镜一路势如破竹,于傍晚时分就结束了头场所有试题。
写完之后,吃了些东西,便早早入睡,一觉直到天亮。
第三天,方唐镜工工整整地把几篇文章抄好,检查了三遍,然后第一个交卷出门。
一出贡院,便有人早早就侯在那里,上了轿,一路睡着回到了住处。
舒舒服服地洗了一个澡,享受了秀娘特意做好的美味滋补药膳,又在旋姐儿的按摩中睡了过去。
隔了一夜,方唐镜满血复活,精神抖擞地迎接第二场考试。
会考三场,就数第二场最简单,主要是考官场应用文,属于走走过场的形式,毕竟举子们日后都是要当官的,提前熟悉一下官府公文也是应有之义嘛!
第二场,方唐镜又是第一个交卷,回家睡觉……
第三场考的是策论。
前两场方唐镜自己很满意,尤其是第一场,自我感觉佳作纷呈。
第二场考的是官场应用文,对于一个曾经的师爷来说,送分不要太简单。
现在到了最后一场,方唐镜也决定有个完美的收宫。
虎头凤尾麒麟肚。
行百里路半九十,深吸了一口气,方唐镜打开试卷,第一道题呈现在眼前: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论富民之道。”
方唐镜一怔,题目很正常,乃是出自于《孟子.藤文公》,意思是国家要以民为本,民有产业则安心听话,无产业就会无所顾忌,随意乱来。
这不又是送分题么?
不客气地说,关于富民强国的问题,在座各位都是渣渣!
飞快提笔,写下破题: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方唐镜此时正挥毫泼墨,将自己思想中的所见所闻一边整理一边徐徐道来。
草稿纸上龙蛇起陆,文思如泉涌般喷薄而出。
“或云天下财富皆定数?此处增则彼处必薄之。
此言似真实伪之,误人甚深实谬矣。
周天子之民户八百万,其用穷乎?我大明之民户五千万,其用穷乎?
周天子时土地千万顷,今日之世土地增则不多,何能有限之地养十倍之民?
《天工开物》有载:
周时土地亩产一石整。汉时土地亩产一石二。唐时土地亩产一石半。宋时土地亩产一石七。元时土地亩产一石九。国朝土地亩产两石整。
此皆文明进步之力也。
周之时,刀耕火种,不知选种,不知肥力,不知铁犁,亦少畜力,惟望天时。
后世累积,牛耕马种,精拣种实,积蓄肥力,广用铁器,多用畜力,深挖水利。
世易时移,丁口之增多,教化之深入,不惟劳力多出十倍,术与技亦俱进十倍。
假以时日,技再进十倍,精耕细作,亩产十石亦可见也……
写到这里,方唐镜主要是以农业为本,毕竟在封建社会,以农为本还是最深入人心的,欲兴工商,必先言农本。
接着方唐镜话风一转,开始说起工业的重要性:
当今天下,江南之富庶甲于天下,一省之力几占国用之三成,而人丁不足国之一成,何也如此?
或云此为地方官绅敲骨吸髓,不恤人力之故,江南百姓苦不堪言矣!
非也!
此皆工器之力也。
江南纺织,往往使用“水力大纺车”,一机之力,可抵百人日夜辛劳。
且其成本极低且不知疲倦,只需一人维护便可日夜运转……
又有如“松江府格物所”专司提高研制提高劳作效率之工器,大力推广,益及百姓。
……
说完工业的好处,又说到商业的好处,这就更是方唐镜的长处。
当真是下笔洋洋洒洒,数千文字一挥而就,越写越爽,最后竟然连草稿纸都差点不够,这才嘎然而止。
很好,方唐镜又从头开始精简,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嘛!
到了中午,第一遍修改稿已经改好,不过看了一遍,字数还是太多,仍需修改。
大明早期科考并不论字数,所以颇有些考生以字数取胜,成祖时曾有状元之作,字数竟至万言,成祖大悦。
此风迅速蔓延,后来发展到有一考生写长文,发下来的试纸都不够用的程度,于是这名考生索性将文章写到案桌上,交卷的时候连同桌子一并上交。
没有最长,只有更长。
考官当然是受不了啦,若是此风一长,大家都是滔滔不绝,怎么看得过来。
试想一下,若个个玩万言书,数千考生,岂不是数千万字的阅卷量,就算考官长了四只眼怕也是看不完啊!
于是从成祖十七年以后,字数逐渐压低,一开始不可超过三千字,后来觉得还是太多,又改为一千五百字,还是太多,到了景泰帝时规定不得超过一千字。成化时规定不得超过八百字。
当然,也有许多大臣反对,认为不能让考生畅所欲言,乃是阻塞言路。
因而有明一朝都没有形成明文规定,只是一个潜规则。
直到后世清朝时才定为七百字的硬性规定。
但没有谁会蠢到去违反这个潜规则。
你惹到考官一时不爽,考官便让你一辈子不爽。
就拿之前那位写长文的仁兄来说,考官便给他批了一个终身难忘:
“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方唐镜深明其中厉害,三易其稿,终于精简出了一篇好文。
……第三场,方唐镜又是第一个交卷。
人言名剑可化龙,惊虹出鞘,舍我其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