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quge.cn

齐家文化,这是一个以中国甘肃省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阶段。

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具有特殊价值的考古学文化,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

它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铜石并用的阶段,这意味着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铜和石头这两种材料来制作工具和武器。

这个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主要的遗址——位于甘肃广河县的齐家坪遗址。

齐家文化是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一支重要的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河西走廊地区是中国西北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这里的齐家文化遗址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早期青铜时代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珍贵信息。

齐家文化分为三个地域类型:柳湾类型、皇娘娘台类型和磨沟类型。

柳湾类型主要分布在河湟地区,这是在当地马厂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关于该类型的流向,应该与柳湾类型结束之后的总寨遗存、黄家寨遗存以及尕马台遗存相关,这些遗存都是卡约文化的重要来源。

皇娘娘台类型的分布范围北到武威兰州一带,南分到临夏地区。

它的产生是在吸收了页河子类型、师赵类型以及少量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目前皇娘娘台类型的去向仍然不明晰,山家头第一类遗存的产生可能与皇娘娘台的去向有很大关系,只是目前资料尚少,在一些器类的演变上关系并不明确。

磨沟类型主要分布在洮河上游地区。根据已发表的资料,磨沟墓地最早的遗存相当于皇娘娘台类型第三段。

该类型是皇娘娘台类型分化的产物,最终分化为儿遗存,成为寺洼文化的重要文化来源。

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主要以农业为主导,各个氏族都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

在聚落遗址中,人们通常会发现它们位于便于生活的河旁台地上。

这些房屋大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其特点是屋内多用白灰面铺成,使得房屋非常坚固且美观。

此外,地面中央还有一个圆形或葫芦形的灶址。这种房屋结构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时期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

齐家文化其农业生产主要以粟为主。粟,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为齐家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

在生产工具方面,齐家文化的人们主要使用的是石器,这是他们的主要工具。

此外,骨角器也是他们常用的工具之一。这些工具的制作和使用,反映了齐家文化人们的智慧和技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挖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齐家文化的人们主要使用石铲和骨铲。

这两种工具都是他们精心制作的,其中有些石铲是用硬度很高的玉石制作的,这使得它们更加坚固耐用。

这些石铲的形状规整,刃口十分锋利,能够有效地挖掘土壤。

骨铲则是用动物的肩胛骨或下颚骨制成的。这种工具的刃宽而实用,能够有效地挖掘土壤。

同时,骨铲也是一种环保的工具,因为它是由动物的骨骼制成的,这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在收割谷物的过程中,齐家文化的人们主要使用石刀和石镰。这些工具经过精心的磨光和穿孔处理,使得它们更加锋利和耐用。

通过使用这些工具,齐家文化的人们能够高效地收割谷物。

在谷物加工方面,齐家文化的人们主要使用石磨盘、石磨棒和石杵等工具。

这些工具的使用,使得他们能够将谷物磨成粉末,从而更好地食用。

除了农业生产,齐家文化还非常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从出土的动物骨骼来看,他们的家畜主要是猪,此外还有羊、狗、牛、马等。

这些家畜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肉食,还为他们提供了皮毛和其他有用的产品。因此,畜牧业在齐家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手工业生产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制陶技术和纺织业的进步尤为明显,同时青铜冶炼技术也开始得到推广,进入了铜石并用的阶段。

在制陶技术方面,虽然仍然以泥条盘筑法手工制作为主,但部分陶器经过慢轮修整,使得一些陶罐的口部和颈部仍然保留着清晰的轮旋痕迹。

这表明制陶工匠已经掌握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窑技术,能够更好地控制烧制过程,提高陶器的质量和美观度。

纺织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居址和墓葬中普遍发现了大量的陶、石纺轮以及骨针等纺织缝纫工具。

在大何庄的一个陶罐上,布纹保存得相当完好。这种布料看起来像是麻织品,分为粗和细两种。

粗的一种每平方厘米有11根经纬线,而细的一种经纬线更为细密。当时人们穿的衣服主要是用这类麻布缝制的,这也反映了纺织业的发展水平。

在青铜器的制作方面,多采用冷锻法进行加工,也有一些采用单范铸造和简单的合范铸造。

这表明黄河上游地区在中原夏王朝统治时期,冶铜业已经处于各部族的前列,显示出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在齐家文化分布的范围内,尤其是甘、青两地,出土了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

这些玉器的数量超过了三十种,种类繁多,包括了常见的品种之外,还发现了许多新的品种。

其中一种新品种是礼器玉琮。除了常见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和弦纹琮等不同形制的琮。

而在一些特殊的琮上,装饰有牛、羊、熊、虎等动物的浮雕纹饰,形成了兽首或兽面纹琮。

此外,还有一些琮形器,其形状与一般的琮相似,但在一端或射孔之上装饰有动物的浮雕纹饰。

兵器方面,齐家文化玉器中常见的有戈、矛、刀、钺、戚等。

其中一些兵器上还镶嵌着一枚或几枚绿松石。装饰品方面,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

齐家文化玉器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和新疆和田玉。

有人估计大约是7与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

在齐家文化圈内的甘肃临夏----榆中境内的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绿色、艾青色、豆绿色的玉材以及属蛇纹石鸳鸯玉和试金石类黑色石材。武山的鸳鸯沟就是出产鸳鸯玉的地方。

齐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类如斧、锛、凿等,主要选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还直接选用接近石质或玉内含有较重石质的材料。

但值得注意的是,齐家文化玉器中有相当数量是由新疆和田玉制成的。

一般来说,礼器类的琮、璧、环、璜、钺、刀、璋等,都选择玉质滋润、色泽纯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

虽然和田玉的发现与运用当早于齐家文化,但大量用来制作礼器和部分工具,当始于齐家文化。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