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灯烛下。
正在缝制一件孩童锦衣的万氏闻言抬头。
针扎手都顾不上,惊恐不宁看着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黑披风、黑斗篷的人。
来人抬手把头蓬撩起,李秀宁的面孔露出来。
万氏仔细打量,从记忆中,李秀宁小时后的样子中寻找到熟悉感,才认出来。
慌乱起身,忐忑不安问候:“小……小姐……”
李秀宁笑着,快步走过去扶住万氏,“万姨娘,这可是折煞我。”
扶住不安的万氏坐下,看着万氏脸色苍白,李秀宁指了指笸箩里,快缝制好的锦绣华衣,笑着询问:“这是给那个孩子缝的吧?”
万氏即不安又尴尬,勉强挤出点笑容,点点头。
李秀宁又问:“他今年八岁了吧?男孩子小时候长身体,衣服穿不了一年就不合身了,这点我清楚,万姨娘离府后,我还给智云缝过衣服。”
唯一一次。
窦氏逼着李智云参加第二次东征,李秀宁知道其母窦氏这么做的原因。
虽然那个时候李智云已经失忆,可窦氏还是不放心。
又因身为大妇,窦氏不能让李智云在她的照顾下出事,对她的名声,对李阀的名声影响不好。
所以准备借第二次东征,让李智云在战场上殒命。
作为长姐,李秀宁心里不安,可改变不了也不想改变。
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的嫡亲兄长和弟弟。
为求心安,在李智云开拔前,亲手缝制了一件衣服。
当然,她现在提及这些事情,只是为了缓和万氏的不安,慢慢讲话导入正题。
万氏手指蜷曲,忙追问:“这些年,智云过的怎么样?”
“他平平安安吗?”
李秀宁握住万氏的手,拍拍安抚,“五弟糟了些罪,不过现在挺好的,二次东征,从辽东闯回来就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皇帝被围雁门关,智云千骑救驾,突厥人都称赞,中原骑兵之最,唯五弟统帅的铁面军。”
……
“两天前,五弟在长安城内兵进皇宫,杀了代王杨侑,协助父亲入城。”
“乘机整顿收编,吞下了隋王朝最后一点最为精锐的兵马,现在统兵万余。”
……
万氏听的,脸色一会变白,一会有放松暗暗吐气。
“姨娘,那孩子叫什么?”李秀宁好奇询问。
万氏面露尴尬,又有些忐忑不安,李渊现在分明就是造杨家的反。
“皇帝给赐了名,叫杨泰。”
李秀宁观察着万氏,不由笑了,这位姨娘以皇帝的名义回答,其实就是委婉表达,他们其实不想和杨广、杨氏牵扯上关系。
名字是皇帝硬塞的。
分明是害怕。
——也好,没有非分之想,倒也好拿捏。
李秀宁想着,点头称赞:“是个好名字,秀宁此番前来,是接万姨娘和皇子杨泰回长安。”
“父亲清君侧,除奸佞,欲扶立杨泰登基,姨娘作为皇子嫡亲生母,皇子登基便是垂拱天下的太后了。”
“往后就不能称呼姨娘了,秀宁拜见太后!”
李秀宁跪坐,双手叠加,隔着桌案拜服。
万氏脸色顿时变白,连连摆手:“不不不,小姐,我们在这里就好了,天下有德者居之,这皇位应该是老爷的。”
万氏也是出身书香门第。
只是比不得窦氏那种豪阀罢了。
见识是有的。
李秀宁抬头,看着万氏惊恐坐卧不宁,更加满意了,又画饼安抚道:“太后,秀宁知您担心,但父亲一片忠心,苍天可鉴。”
“何况,就算太后不相信父亲,还不相信智云吗?”
“智云可是统帅着一支万骑精锐,那可都是骑兵!”
“未来,智云的势力必将会越来越大,太后恐家父,也该相信智云吧?有智云制衡,家父纵有想法,也不可能成功。”
“李阀所求,于公,效仿周公,辅佐任君治平天下,于私,得拥立从龙之功,令李阀成为皇族之下,天下第一世族!”
李秀宁边说边琢磨。
这番话是临行前,窦氏告诉李秀宁的。
李秀宁隐约觉得,母亲这番话,绝不仅仅是为了说服万氏,还有别的目的。
可她始终参不透。
这番话的确很能向天下人表明,李阀没有化家为国,问鼎天下的野心。
可李秀宁却知道,李家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问鼎天下。
所以,这番话一定有很大的图谋!
——哎,我果真还是比不上母亲。
万氏手指微微蜷曲,很好的用满脸惶恐做掩饰,眼底闪过一抹隐晦光亮。
……
三日后。
砰!
长孙无垢拿着本书正出神时,房门被粗暴推开,“观音婢,你就算要回绝李世民,我也绝不同意你嫁给李智云!”
“绝不!”
求鲜花、月票、评价票、评论。